關鍵字:意外,美國,商業小說
一場春雨是昨天晚上從窗外偷偷摸摸爬進來的,正在電腦前寫字的我感到背后一陣滲冷,緊接著窗外有滴滴叭叭的聲音。
早上是被窗外的小鳥叫醒的,嘰嘰喳喳的麻雀伴著其他動聽的鳥鳴。空氣是通透的,入鼻是刺辣的,桃花在一夜之間換了綠新衣。所有不開花的鵝黃已經綠的發亮。
早上繼續研讀兩篇教材里的文章,趙州橋和蘇州園林。以前小時候沒怎么用心的讀,只知道老師要求背誦,考試可能會涉及。想一想,現在的學生似乎也沒逃過這種宿命。至于為什么學,學什么,可能老師也沒有仔細想過。
若論文學價值,超過他們的文章多如牛毛。甚至,多讀幾遍我也能從中挑出一些瑕疵。反倒,這要我們喜愛寫字的人來思考,為什么他們的文章可以選在教材中了?
今天趕早出發,其實學校的環境比家里好多了。
走在馬路十字路口時,望見很多人堵在馬路上,走近了才看見兩輛車追尾,一輛越野車的右側凹進去了三分之一,旁邊停了一輛七座的面包車。面包車的右前輪下壓著一輛女士電動車,車上還有一個小挎包。
人群都擠在路邊的石墩上,穿過人群,一個彎腰的女孩哭的滿面流水。呀!這不是學校的H老師嗎?我又定睛看了一眼,確實是她。趕緊放下自行車,上前去詢問,她就是受傷者。
詢問了基本情況,她已經通知了家人。我趕緊打了120急救電話,又通知了學校。沒有外傷,她說從腳踝到腰部都疼的厲害。十幾分鐘后,家人和救護車都趕到。
明天和意外你真的不知道哪個先來,而且很多突出起來的時間讓你猝不及防。春節時候就在篩選保險方案,看來是到了做決定的時候了。
在公共場合吸煙的人,喜愛夸夸其談的人,我總會不懷好意。我妄想著有真才實學的人都有嚴格的自律和務實精神,但愿這只是我的偏見。辦公室的氛圍有點嘈雜,這讓我不能安心完成,我希望這樣的環境不要持續太久。
今天海外疫情已經發展四十多萬,幾乎是每天十多萬的增長人數,史無前例的恐懼。
一直以來我心存希望的原因是中國給世界做出了榜樣,我們的技術實力并不是最好的。美國,日本和德國的醫療基礎設施上都是強過中國很多倍。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們也能戰勝這場疫情,只是時間的問題。
剛好,在群里看到張文宏在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演講要點:美國是一個科技實力和基礎設施非常雄厚的國家,在硬件上完全有能力抵抗疫情的爆發。之所以目前發展這么迅速,可能和本國文化和生活習慣有關系,幾乎所有年輕人都不習慣戴口罩,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舍棄正常社交活動。
所以呢,國家的文化和制度可能真的沒有優劣之分。中國人聽話,有時候會犯錯,有時候也會救了自己。美國人自由,所以美國能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度,在文化,技術和經濟上一直引領全球。在面對這種疫情的時候,意識形態的自由化也會帶來危害。
關于美國的自由,我還多說一點。昨天讀了美國作家寫的一部《這樣寫出好故事》的書,完全顛覆了我對寫作的認知。在我的印象中,寫作就是應該是以真實為基本基調的,包括教科書中也引導學生,寫作必須抒發真情實感。
然而,在現實寫作中大多數學生發現,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材料真是少之又少。而我們的作文題目和素材總是限制孩子在生活周圍來擷取素材,我想這是孩子一提到寫作就頭疼的真正原因。
這本書是專門講解如何寫商業小說的,他把小說分為文學小說和商業小說,當然這種界限也不是涇渭分明的。只是商業小說始終要以目標群體的需求為指引,否則你的小說剛走到審稿人的眼前,就會被扔進垃圾桶。過了審稿人的關,他們的團隊還會給你的故事情節和角色做修正,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重新改寫。
所以,商業小說的故事角色,情節和結構設定都是有一定的模式。你要寫一篇受歡迎的小說,這些基本的素材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成為一個小說家,你首先要學會有意識的在自己的小說中貫穿這些基本的商業元素。
關于角色的設計,其實就是寫作者的角色代入。以前我總以為寫作者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了。實際上,好的寫作者要有多重的角色,你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之間完美自如的切換。而且,每一個角色都是那樣逼真。
這讓我想到學校里好的授課老師,他們在臺上的感覺就是一個表演藝術家,時而通過聲音變換,時而通過動作模仿,時而通過指揮號令,牢牢的抓住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好了,抓眼球這個詞用在這里是再妥帖不過了的。
優秀的小說家正是以文字為載體,場景為烘托,以角色的矛盾和情節沖突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是的,在小說中,眼球只是觀眾眼睛里看到的,而打動讀者的其實是他們內心想象力的擴充和思維各種角度的漂移。
然后是選材,如果才能在浩如煙海的生活里找到消費者喜愛的題材,而且,絕大多數的情節,結構,角色和素材都被作家們寫的爛熟。熟讀小說的人,讀了前幾頁,可能已經知道后來的結局走向,這樣的文章是會立馬被槍斃的。
商業小說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做到了精細分工,有套路化的操作步驟。所以,這位作家才會寫出一本專門教人們寫小說的專業書籍。
我真的是嘆服美國這個過度,在每一個領域都可以做到如此的精細化分工。哪怕是在挖掘人類想象力方面,都可以和商業做到無縫鏈接。讓每一個有志于在這個領域生存的作家,都可以充分的展現自己的才能。所以美國每年才會出現這么多的暢銷書,文化現象,成功的商業大片。難怪美國的文化產業如此強大茂盛。
好了,大概現在已是晚春季節,看到美國的強大也不必否定自己的優勢。中國人起碼已經暫時度過了河流,現在就看美國的表演了。美國商業文化的成功也給我們一個思路,中國人空靈的心境是否能創造出更優質的文化產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