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對我們來說,其實并不是個高深的詞匯。大到我們買車買房結婚,小到我們每天吃什么,都受影響力的牽制。
可以說,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其他人有意或者無意地影響了。
《影響力》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一些有關影響力的因素: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等。
今天主要梳理互惠原則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
互惠原理非常簡單,簡而言之:吃人最短,拿人手短。別人給了你一些或大或小的恩惠,一般人就會產生虧欠感,就會想著知恩圖報。
這個報答方式可以是給東西,或者是為他做事情。其中,一類非常重要的報答方式就是“互惠式讓步”。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向你借100塊,你覺得有點多,不太愿意借。那么我退一步,只問你借10塊,你很可能就愿意借給我了吧?
這里涉及到兩個關鍵點:第一,我的請求被拒,并且從100塊降到10塊,這個讓步對你來說,算是一種“恩惠”。所以作為報答,你很可能會答應我另一個要求——借10塊。第二,100塊和10塊相比,顯然你心理上會覺得沒那么貴重了,這就是用到了知覺對比原理。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例如:外國教會籌集捐款的時候,會先給你一件小禮物(花或者宣傳冊之類的),這樣作為回報,你可能就會捐款;安利公司提供免費試用的樣品,用完之后,你也不好意思拒絕購買他的產品等等。
互惠原理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你可以正面運用它。同時也需要拒絕它對你的綁架。
如何應用呢?跟剛才借錢的例子一樣,提要求的時候,你可以故意抬高你要求的條件,等到被拒絕的時候,再把要求降回真實的心理期待。例如,你在買商品討價還價的時候可以試一試。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拒絕這種“互惠”所帶來的心理綁架呢?比如說,有人用”互惠“原理逼迫你買東西。
兩個方法:第一,從源頭上,拒絕接受恩惠;第二,接受恩惠,但是不要屈從于回報心態對你的綁架(例如:我用了試用裝,但我就是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