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青春期,各種自卑、迷茫、焦慮、幻想開始常常占據我的大腦。
可能生活在小鎮上的原因,童年時期的我在他人眼中都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在大人面前乖巧懂事,在一群同齡小朋友之中又算是孩子王了。
盡管成天愛玩,但筆者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這也得益于父母良好的教導。
但自從去市區上了中學后,那個開朗懂事,自信滿滿的家伙突然發現原來像自己這般的人在這校園中俯拾即是,更令他震驚的是比我優秀的同學更是遍地開花。
我開始明白小時候無意中看見的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的含義。
同時,因為外在條件的原因也總感覺低人一等。巨大心理落差帶來了焦慮和自卑,以及性格上的微妙變化,我開始變得喜歡安靜,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
在熟人面前雖仍表現得活躍,但在面對有生人在場,或獨處時卻表現出一份安靜。
因為種種原因,不知何時開始我大腦中開始不受控制地蹦出許多雜亂無章的想法:
關于生活、關于學習、關于游戲、關于不甘的戀愛、在意他人的成績等等
而且越是是在精神壓力大的時候出現得越頻繁,甚至時常發生在課堂上,導致我無法專心聽講,成績下降。
我知道這是強迫癥的一種,但這玩意就像深不見底的沼澤,越是掙扎,往往陷得越深。
我意識到自己精神上的脆弱以及眼界的狹窄,只有精神世界匱乏的人才會終日糾結于雞毛蒜皮的小事。
于是我喜歡上了閱讀,閱讀的過程即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獨處之時。
起先,我讀「魯濱遜漂流記」,沉浸在他堅韌頑強且積極樂觀的生活之中,看著他一步步從衣不蔽體到重返陸地;
「海底兩萬里」,通過作者對于鸚鵡螺號在海洋中的扣人心弦的探險,我仿佛置身于船中,和船員們一起探索著汪洋大海;
「格列弗游記」,著迷于作者奇思妙想的一次次旅程。
有看過這些書的讀者應該知道,這些都是冒險類書籍,我覺得當時的我可能想通過它們找回從前對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吧。
就這樣到了高中,我開始接觸一些散文,了解到一些文人的故事和他們生活態度,讓我感受到了從前未有過的恬靜和淡然。
到了大學我的閱讀范圍更加廣泛了。
因為對于戀愛世界了解頗少,我讀了李銀河教授的「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也看過如「情書」、「少年維特之煩惱」、「雙城記」、「挪威的森林」、「人間失格」、「失樂園」等各種類型的書。
為了更加了解生活,我把高中暑假看的「平凡的世界」又看了一遍,第二次回顧中對于其中一些片段也有了新的見解。
也只有在看書時,我腦海中那些雜亂的思緒才能平靜下來。
說了這么多啊,總的歸結為一句話:當你感到生活迷茫無助之時,不妨多看點書,文字是能夠傳遞作者情感的媒介。
通過看書,我們可以了解和感受那些融入生活的作家們的經驗,也能夠更加地認識世界,懂得生活。
三毛說過: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多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我是凌亂,一個寫作的初學者,一個腦海中總是充滿著各種思緒的人。
在此感謝每位讀者的閱讀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