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也許會對一位厲害的大人物心存欽佩,卻越來越難以對身邊其他自然的造物懷有喜愛與虔誠,而這正令我們心靈的成長越發艱難。
01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間的哲思奧秘蘊含于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即便是在一花一葉之間,這種慨嘆古已有云。
古人觀萬物思己身,而現代人卻時常會缺乏一種觀察的精神。
這不是說人們不會觀察?,F代的我們,會細致地觀察機械車輪下的運轉速度,會詳細地觀察航天科技的精密部件,會仔細地尋找每一絲不一樣的科技微觀,卻不太容易保持對大自然最原始的敬畏與好奇。
這當然也可以理解。正是現代科技的發展,正是每一位現代人的努力,正是從科研工作者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追求,才讓我們此刻的生活越發的舒適。
從衣食住行,到遠航飛機,科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所有人類前所未有的機遇與便利。
這確實是最好的時代,因為一切都日新月異。我們不必再像古人那樣“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也不必像近代剛剛發展時那樣“物質單調、選擇單一”。
但,快速發展的經濟,卻似乎并沒有填補上心靈的空白。
現如今的很多焦慮與空虛,反饋出的卻是社會高速發展的另一面隱憂,即心靈成長的緩慢與滯后——
本是通訊最為便捷的時代,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空虛和孤寂;
本是交通最為便捷的時代,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御宅的生活,不喜融入社會、參與社交;
這本是物質欲望最容易滿足的時代,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欲望難填、對生活難以感到滿意。
究竟是我們的欲望發展太快,難以滿足?還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過于空虛,以至于一切的外在享受,都不過是飲鴆止渴?
也許,是時候審視一下內心了,問問自己的內心想要什么?
而不是用大吃快餐的暴飲暴食治愈內心的惶恐不安,用宅在家里的方式來麻木自己的孤寂,用看偶像劇或者湯姆蘇的小說,來讓想奮斗的心得到虛幻的寄托。
02
馮唐在《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一書中曾提到,人是需要一點“通靈”的精神的,否則就會“很容易出溜成行尸走肉”。
他說,這“通靈”的時期,在“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乃至“釣魚、對畫、漱泉、晏坐”或是“看山、臨帖”等等言行之間。
這與我們都很熟悉的一些古文游記有異曲同工之妙。我還記得小時候上學,學到《始得西山宴游記》時的心馳神往。
在柳宗元的那篇游記中,那曲折的溪流,怪石嶙峋的深山,尤其是那無遠弗屆的天地的壯闊與浩瀚,都給了書本這頭的我以深深的慨嘆。
或許源于小時母親帶我游歷過的山水烙印在腦海中的生機與壯闊,或許氤氳于書法筆墨、古文詩詞熏陶的點點情懷,總之,當我讀到“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的時候,天地壯闊之感躍然于眼前。
也猶如讀到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被寥寥數筆的描繪,震撼于塞外風貌的雄渾壯闊,那曠野寂寥的鐵血與悲壯讓人渾身戰栗,靈魂共鳴。
而今再讀到馮唐的這些觀點, 便深覺得,除卻“通靈”這頗容易讓人有爭議卻不得不承認很形象的詞語,他的體察著實是深刻的。
我們需要一種認真而有靈性的活著的狀態。
它是一種發乎內心,對大千世界萬物與自身內在體察的覺知態度;是一種對世間神奇百態的原始好奇,是對所有生命的尊重,是一種讓內心澄澈的狀態。
它令人安寧、謙和、心懷敬畏,而這種靈魂的狀態,恰恰正是現代人所緊缺的。
03
顯而易見,無論是古詩文的底蘊與華美,還是現代散文詩歌的優雅輕快,它們都根植于對世間美的感悟、覺知與敬畏。
而現今又有幾人純粹的在感受自然的震撼與壯闊,而不是各種拍照發圖僅為證明自己曾“到此一游”。
從這個層面講,還是古人對萬物的體察,更為純粹和受益。
我們橫跨歷史長河,縱觀無數紅顏變枯骨、英雄終遲暮,亙古不變的,是天地自然本身一貫的包容、廣博、浩渺、神奇與壯闊。
它作為一切的根基,見證了一代代的興衰始末,任人類在其上耕種、發展、并遙望著更前瞻的未來。它是一切的基石,卻總容易讓人忘卻它的存在。
生命存在本身便是一種神奇,而這種神奇是建立在一個更久遠的存在上。我們所有的詞語贊嘆、工藝制造,也都不過是對宇宙浩渺存在的一個延伸而已。
不敬本源,何談長遠。而這本源,本就蘊含在一花一木、世間的一切萬物之間,它是生命本身的可貴,是來這世間一趟的何等幸運。
心懷敬畏,更多的,是一種珍惜活著的感激。
因為我們活著,所以可以看到世間如此的多姿與斑斕。這種敬畏,也更加是一種感懷萬物存在的清澈狀態。
04
在適當的時刻,我們有必要停下來,學學古人的敬畏之情,思考一點哲學范疇的自省。
在時代讓我們變得物質化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可以用自己對自然的感悟,增加一點心靈的靈性,讓靈魂能更安穩的前行?
世間萬物、紅塵百態,都是世間本有的一部分。我們自詡最智慧的地球生物,可也僅僅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那么,何不妨多觀察一下蘊含于一朵云彩、一縷清風、一片花朵、一個微笑、一片繁榮景象后的點滴感動,與每一個幸福時刻呢?
消除惴惴不安、孤獨寂寥的最好辦法,便是讓自己有所情懷,能對花草樹木、遠山大川,對人生的每一次遇見,對自己的每一場經歷,都心存敬畏、能細細體會、并逐漸成長。
無所依憑的內心,終難走的長遠。我們無需篤信什么,因為這個世間的美好,就可以是最大的依憑與安心。
體察萬物中本就存在于身邊的美,總能令心靈越發的富足。
05
歸根結底,我們所有的躁動不安、浮躁逃避,都是因為心靈的不滿足。空虛的心靈讓我們像饑渴癥患者一樣,無論獲得了什么,都依舊空虛、寂寥、了無生趣、難以滿足。
但這絕不是因為這個世間缺少美,而是因為我們已經失去太久感受美的虔誠。
它可以是自然的造物,也可以是人類智慧的凝結,它更重要的是一種對精神世界的體察與反哺。
即便我們不能走向遠山大川,也沒有機會成就豐功偉業,可生活中的美同樣公平。生活中的點滴細節也都是“美”的蘊含之處——
愛情的相愛相守很美,朋友的相知相伴也很美;奮斗的英勇姿態很美,日常的溫馨恬淡也很美;運動的體魄很美,舞蹈的韻律很美;軍人的英姿很美,母親的微笑更美!
所有的美,都是一直存續在我們的身邊,只端看我們是否有發現的狀態!
06
沈復在《童趣》中,曾說,他會觀察哪怕最渺小之物的細致紋理,以至經常有“物外之趣”。
而我覺得,我們缺的,就正是那如孩童一般的對萬事萬物的好奇與尊重。
由好奇得樂趣,由尊重得敬畏。這敬畏不是畏畏縮縮的膽怯懦弱,而是一份通透的對世間一切的珍惜。
小孩子往往敏銳、稚氣、天真,是因為他們能更直覺性的察覺到世間最質樸的感動。
我們不求將自己的敬畏之心感動天地,只求這份心靈安守的狀態,能讓自己在這庸庸碌碌的紅塵里,不至于讓靈魂迷失。
無論是對手工藝品的贊賞,還是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折服,或是對世間萬千生靈的尊重,哪怕僅是懷有感激之心過好當下的生活,我們都能從這份心懷敬畏之中,獲得內心的安寧。
這敬畏不是匍匐在地的自嘲與自貶,而是與生俱來對美、對壯闊、對世界原始的喟嘆與折服,是去感受、去欣賞,是心靈得以舒展和受到洗禮后的愉悅與滿足。
這是更深層意義上的不卑不亢,是對自己存在于世上更全面的估值。
而倘若一個人,能夠做到從世間種種間找到自己深覺的美,能尋到讓內心誠懇欽佩又積極向上的動力,那么就能遠離惶恐不安、患得患失。
他/她定能在這份敬畏之心中更好的啟程,并獲得心靈更長久的平和。
而至此,也終將能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