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 圓圓案例
- 圓圓上幼兒園,報畫畫特長班。每周從幼兒園里帶回兩張她上課畫的畫,老師在上面打分,以像不像為標準。此后,圓圓開始求“像”了。雖然分數越來越高,但是越來越膽怯,不像以前揮灑自如。過了一段時間開始畫彩筆畫,河流是粉色,這是女兒喜歡的顏色,可是沒有選上。老師說河流是藍色的,不能化成粉色。作者覺得,一張畫能不能選上無所謂,但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不能選上,并且說孩子“畫錯了”,這樣一種認識灌輸到心中,讓作者有一種受傷感。
- 那作者如何跟圓圓說了?“你為什們要把河流畫成粉色呢?”她想了想,嘟噥說:”說不出來為什么,就是覺得粉色的好看。“ 作者:”對,畫畫就是為了好看,所以我們說一張畫,只能說它好不好看,不能說它是對或者錯,是不是?“接著用碗里的水對圓圓解釋,水沒有顏色,也可以是任何顏色。同時對這樣的畫畫班表示擔心,是在扼殺兒童的想象力
不上學前班
- 佳句
- 學前班發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變成正常學制教育中的一個”骨質增生“。但這個多余的東西現在卻被許多人看做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為這樣的”多“總比”少“要好,這是在實在是個錯誤!
- 分析
- 外地親戚電話,正面臨著該不該讓孩子上學前班的選擇。上一年級只差一個月,學校暗示她交一筆贊助費可以上一年級,否則就上學前班。作者建議,直接上學前班,如果不行就留在幼兒園,別上學前班。
- 學前班的產生是我國短缺經濟時代的一個應急措施。最早出現80年代,由于城市學齡兒童迅速增長,而那時民辦幼兒園很少,孩子的入托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采取了讓小學辦一些學前班來解決部分幼兒的學前教育-可見學前班的出現主要是出于學齡前兒童分流的需要,并不包含有教育學意義的銜接需求
- 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學前班,絕大多數是出于跟風和盲目。意識誤以為學前班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如同上三年級必須要先讀二年級一樣。二是出于對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焦慮,認為上學前班是“提前打基礎”
- 目前國家對學前班教學只有指定性意見,并沒有明確統一的學前班教學大綱和教材。質量如何全憑自己的主張,或教師自己的感覺。由于它的非義務教育性質,學校一般對這塊并不重視。我國幾十年來學校教師入職門檻較低,許多學校文化教育素養低,她們的工齡可能有四十年,但并非有四十年的“教育經驗”;往往一種工作經驗用了40年
- 我國當前“學前班”整體情況看,不但不能依孩子們的生理及心理發育情況讓他們在智力、習慣、創造力等方面上一個臺階,反而再這些方面形成障礙
- 良好的啟蒙教育在形式上應該是游戲的,無拘無束的,變化豐富的、于生活關聯的
暴力作業就是“教育事故”
- 佳句
- 暴力作業對兒童信心,意志,品格等方面有全面的小雞影響。它的壞作用,遠不是多穿一件衣服有點熱,多吃一個饅頭有點撐那樣簡單,它能改變這個狀態,讓孩子罹患一種“厭學”的慢性疾病,摧毀他們的上進心,吞噬他們的創造性,消磨他們的幸福感,其中的“暴力性”甚至能破壞他們的道德
- 暴力作業
- 作業量大,比如每個字寫20遍
- 懲罰性。每個改正答案寫20遍
- 惡意評價。每次單詞測驗,只要學生寫錯一個單詞,就給打“零”分。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關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上時,評分才能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刺激物
- 原因
- 一些家長和老師認為,多寫多記就能學到知識。一個字寫20遍就比2遍好,一道題做5次就比1次好。只是用繁重的作業把孩子的肢體固定在板凳上,但是孩子的內心會起一種變化,會生成一種叫“厭學”的物質
- 急功近利。學校統一出的考試卷都是考課本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的東西,“閱讀老師”班里的孩子考試成績往往不如“拆字老師”
- 根本原因是教學評價的導向問題;二是教師的素質問題
- 宏觀問題
- 擁有最多教育經費的教育專家喜歡高屋建瓴的宏論,在事關兒童每一天學習生活的問題上卻總是缺席
- 作者同學是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她說孩子們寫生字,每個字寫三遍最好。作者認為這才是“學術成果”
- 教育行政部門,總是用“行政思想”來自上而下的管理學校,很少考慮用“教育科學理念”來細致入微地服務于學校
不是電腦游戲的錯
- 佳句
-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鉆在游戲里不肯出來,以至于成為一種病態,那是因為游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樂或自卑。一個孩子如果因為電腦游戲耽誤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沒有電腦的年代,也會有別的事情把他拉下水,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游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某些素質的缺失,那些在游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游戲,也會有另外的什么東西是她不可自拔
- 圓圓案例
- 圓圓10歲上初一開始玩電腦游戲,而且是在作者慫恿下開始玩的。每到周末一玩就4、5個小時,到寒暑假可以一口氣玩7、8個小時。
- 作者認為孩子總應該玩點什么,要讓孩子快樂,在她的每個成長階段都獲得那個階段應有的快樂。如果沒有一件有趣的事,多半是要在電視機前消磨了。寧可在游戲中消磨,也不愿經常呆在電視機前。游戲是主動參與,玩的過程中還有智力投入。而且同齡人都在玩,如果不玩的話,就會缺少一個重要的話題。至于上癮,也不是沒有擔心,但總來說有信心,信心來源于對孩子的了解
- 剛開始玩的時候,也像別的孩子一樣非常癡迷。課外書幾乎沒時間讀了,到了練二胡的時間也不想下機;吃飯也不按時吃。說過幾次,依然沒用。但是說話依然和顏悅色,毫無責怪。心理越急越不能拉下臉來教訓,絕不能站到她的對立面。經常用愉快的口氣問他一些關于游戲的事,真誠的分享她玩游戲的快樂。一年多玩下來,對游戲興趣依舊,但逐漸掌握了自我控制 。 到初三的時候,她把所有的游戲盤豆撞到一個紙箱里,說中考前不再玩了。中考結束后,本來計劃要做好多事情,但是又把最多的時間投入到玩游戲,原定計劃都沒實現。到暑期結束是和圓圓談了一次,應該用好這三年,其實也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條件去玩
- 家長“開放”之所以無效,意識平時管多了。二是家長缺少耐心,指望自己一變,孩子也能立地成佛
- 網癮
- 對游戲有正確的態度,不要讓孩子玩的時候有內疚感和負罪感
- 讓孩子有豐富的課外閱讀,任何放縱都與內心空虛及道德墮落有關
-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