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信陽市平橋區第二小學:楊磊
作業:作為一家之長,一地之長,甚至一班之長,你怎樣理解老子說的“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老子在《第七十五章》中說:“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這句話告訴我們:唯有不追求人生享樂的人,才能勝過那些過分看重人生享樂的人。正所謂“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追求個人生活安逸的人,他的行動一切以我為中心,習慣性的把方便留給自己,困難推給別人。就會出現“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或“見了利就上,見了困難就讓”的景象。《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如此民生環境,民自然就陷于了“不畏死”的狀態。
這種現象就不符合老子的精英思維。尤其是“作為一家之長,一地之長,一班之長”的官長們,他們應以天下為己任,應該如老子所言:“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應該像范仲淹說的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應該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因此,“無以生為者”的家長,應簡約自守,力戒奢華;遵守禮儀,尊老愛幼,孝養父母,傳承家風家道;將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棟梁,而不是讓孩子變成社會的包袱。他會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成長與學習,他會與學校達成教育的共識,合力育人,激發孩子巨大的潛力。讓孩子呈現“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積極狀態。他會時刻不忘“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教是人生的基礎,家風是社會風氣的源頭。”
“無以生為者”的家長,會認識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這所學校的職責是育人;會認識到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挑起育人的責任;孩子的教育,家長應首當其沖、不辱使命。他會讓孩子在家庭這所學校里,完成學齡前兒童所要接受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及為孩子上小學做好足夠的準備。他會力爭為學校輸送健康向上,活潑開朗的可愛蒙童。
“無以生為者”的家長,他會為了孩子,省吃儉用,甘愿飽經生活的滄桑,竭力為孩子締造一個相對優裕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凡有關學習的用度,他們會不講價錢,只求內在價值,買來服務孩子。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學習的條件,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創造。鋼琴、提琴,畫板、宣紙,太極服、舞龍扇…他們所做的這些,只為一個心愿: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他懂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身為父母,從“生”到“養”到“育”,他們會對每一個孩子付出自己所有的愛。對待弱勢的孩子,他們會“下者舉之”、“不足者補之”。我見過這樣一些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保障,他們白天外出打工,夜晚加班干家務,還要抽出空來輔導孩子學習,真可謂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可見,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家在溫暖在;孩子在,希望在”的道理。他們雖苦猶樂。“無以生為者”的家長,當孩子升入幼兒園、小學、中學后,會積極參與家校互動,會放棄往日一貫的娛樂活動,到學校陪讀陪學,做公益活動。
“無以生為者”的家長是值得稱頌的家長,“無以生為者”的家長是家庭教育的先行者。我們學校在打造“無以生為者”型家長方面,采取過一系列的重要舉措。其中家校良性互動之“三個一”活動,已然成為我們學校的一張教育名片。所謂“三個一”,即:做一天志愿者、當道德家長陪讀陪學一天、與孩子們一起參加學校的一次禮儀活動。隨著“三個一”活動的深入開展與落實,教育的效果逐漸凸顯。下面是家長間的一組對話:
甲:今天我到學校陪讀陪學了!我看到你的小孩兒課堂上表現得很好,可以打一百分;我的兒子讀書也很投入。
家長乙:孩子看見媽媽來陪她在課堂上學習,讀書就格外用心,很陶醉,我真的很高興。我要天天到教室陪孩子讀書。
家長丙:走進教室接觸了學生,才感覺得到做老師非常不容易!一個班百十來個學生,確實管不過來,我們來幫老師,其實就是幫咱自己的孩子呀!
家長丁:校長說家長做志愿者就是在對孩子進行身教,就是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與影響,長養孩子服務他人的意識,這是培養大人物的基礎。
……
“三個一”活動造就了一大批“無以生為者”的家長,高素質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家庭的希望,他們毅然走出小家融入學校大家;不計個人得失,陪讀陪學;服務學校,服務課堂,以身施教;如今,這樣的家長在我校隨處可見。“家校聯動,親子共讀”已經成為了我校一張響亮的教育名片,家長們忙碌的身影已經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當他向這世界求知若渴,學校啊,世界啊,你給他的會是什么呢”?這是臺灣作家張曉鳳,一個母親對社會的囑托,對教育工作者無比的期待與信賴。《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的這本書,也曾一度成為家長落實家教責任的代名詞。媽媽,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任重而道遠。為了讓媽媽這位人生第一位老師職責發揚光大,媽媽們不惜多方請教,多方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培訓;不惜走進“早教”的課堂,走進“親子幼教課堂”;不惜拿出所有休息時間與有經驗的家長分享、探討家庭教育的具體對策。他們甘愿拿出時間與精力,去落實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大教育領域那51%的權重,甘愿參與家校良性互動。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到了這些的家長,就是典型的“無以生為者”的家長。他們在對孩子的陪護、監督中迅速成長,他們在家教互補中穩步提升。他們清楚的知道孩子全天的表現,了解孩子的所有情況,他們永遠不會對孩子的教育失控。這樣的不放手,確保了教育無疏漏,確保了學校教育短板的有效補充,確保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忘掉自己,你就是神”。作為“一地之長”、“一班之長”,他應盡其所能改變“民生”。老師的這一觀點,應該成為“官、貴、強”的處事風格。因為他們會“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如此才能夠長生久世,綿綿若存。華為老總任正飛認為,錢多了是數字,留著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有貢獻社會,成為國力文明、強盛的經濟支柱,才是錢的最實在的意義。錢少了,用于提高員工的待遇,變成員工的股份,以保證員工的生活,以此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才是錢的要義。蒙牛老總,把“財散則人聚,才聚則人善”,作為蒙牛企業的核心文化,懸于總部辦公大樓最醒目的位置。這樣的用錢、愛錢,才讓自己由錢的奴隸,變為錢的主宰;這樣的用錢、愛錢,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根本保障。恰《大學》有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由此可見,有大仁愛者,才能管控大事業;有大格局者,才能引領大時代。
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當屬愛民如子的當代典范。為了在特定的時間解決“民生”問題,嘔心瀝血,死而后已,硬是帶領蘭考群眾奮斗數年,在不毛之地拓出一片沃土,收獲出豐碩的糧食來。“民以食為天”。《管子》一書中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只有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書記,才能先解決百姓的“倉廩實”“衣食足”問題,才能徹底解決百姓的后顧之憂,才能夠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最終得到人民的擁戴!孔子的“死而不亡”,是對焦裕祿精神的最好詮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軍歌唱響整個解放戰爭年代,它體現出群眾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也是老子《道德經七十五章》中“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的致用。與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相呼應。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早在兩千多年前,智慧的老子就為我們規范了為人處世之義利觀。而今,《道德經》越來越能夠讓我們體會到利他、博愛、向善的積極意義!由此我們該深思:“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即為“長”,無論你是“一家之長”、“一地之長”抑或是“一班之長”,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百姓的需要。只有“以百姓心為心”,即一切為了老百姓的需求,真正地把自己置身于百姓中,切身體會百姓的疾苦,想百姓之想,思百姓之思,憂百姓之憂,樂百姓之樂。他就自然可以做到“無為而至”,“不爭而善勝”;才能真正達到“官、貴、強”之大格局,切實踐行“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的處世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