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本意是越有本領的人越容易因疏忽大意而遭到失敗。就如上面的游泳教練居然淹水了?他平時可是在教學員,游泳技術一定是杠杠的,真不可思議呢。那么如果從理財的角度看,又可以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一、理財其實是需要“反直覺”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覺得淹死的人肯定是水性不好,導致溺水了。殊不知,淹死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自身身體因素正好腳抽筋了,心臟病發了……也有可能環境因素,比如突然你游泳的地方發大水了,空中不明物擊中正在游泳的你……也有可能人對自己認知錯誤,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這點水深,這點水急自己能應付,結果淹死了。
放在理財角度分析也是同理。理財虧錢的都是懂理財的嗎?大家覺得這句話邏輯成立嗎?虧錢了,我們是不是下意識認為他就不懂理財。虧錢一定是衡量他會不會理財的唯一標準嗎?因為我們覺得會理財的就不會虧錢呀。其實虧錢跟會理財沒有直接關系。因為會不會虧錢,除了你會理財,其實還有我們看不到的無形之手在影響,也有很多我們無法預知的黑天鵝事件發生在推導。
二、理財其實是要“反水性”的。
拋開邏輯關系從理財另外一個角度分析,這句話想強調的是會水性的越容易因疏忽大意而遭到失敗,往往淹死的概率大些。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里的水性指的是“你以為你知道了理財,但是還有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理財”,這期間你個人產生的偏差行為收割了你“對你以為懂水性不會淹死的”認知。不要你以為水性很好,就能戰勝波瀾壯闊的大海,也不要以為你會理財,你就會戰勝市場。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認為個人投資者想要通過擊敗整個市場來贏得投資比賽,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個人投資理財時,需要時刻歸零心態,時刻敬畏變化中的市場關系,時刻警惕我們大多數散戶的游戲行為就是在玩零和游戲。不是這個有點懂水性會理財的人贏了,就是那個有點懂水性會理財的人輸了。不要因為一兩次操作盈利,就飄飄然以為自己水性不錯了。然后呢,慢慢地進入了其實已經不是“現有水性”可以控制的深水區。這時候,因為水性好,敢去深水區游泳的人淹死的概率就更高了。
三、從會水到游泳的過程,其實就是存在“淹死”的巨大風險。
懂水性,懂理財技術,會看K線圖,不見得在真實的市場中就一定會贏。只是,懂一點水性,可能我們更能看見真實的世界,贏的機會就大些。但是,面對變幻莫測,新常態的市場,這時不真正懂水性的人巨多,共同錯誤的行為推起了一個真實的市場趨勢,所以市場往往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懂一點水性的人可能會死得更快。
我們看下下面以為懂水性的經典散戶心態圖。
比如,春節的股市行情,大多數的人認為,因為疫情的蔓延,第一天開盤人們恐慌情緒導致股市集體股市下跌。可后來,沒想到引來了一波新行情。選擇第一天拋售避險的人,往往認為是懂水性的老股民。我辦公室的同事,每年股票收益差不多能賺十幾萬,可是這次他對我說他不知道能否淹死?他春節第一天拋售的股票,后面經歷了3個漲停,看到市場起來了。不甘心,看了N多K線圖,又放心地入市了,沒料受全球疫情蔓延恐慌情緒影響,他現在妥妥地陷入了這灘深潭。
這么分析下來,是不是就覺得努力學理財就不重要了呢?反正懂不懂水性都有可能被淹死。答案是NO!
記得今年羅振宇在跨年演講里說過這么一句話:“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不要懼怕會淹水,甚至淹死。先入水,去學會游泳吧!只要我們勇敢去回應真實的世界挑戰,深度掌握理財知識,認真打磨理財技能。進一寸就有一寸的歡喜。雖然中間道路會有些曲折,但是只有躬身入局,才有可能探尋到事物的本質,還原真實的世界和認識到真實的自己。此時解決問題的過程雖然充滿風險,但是也是我們做事的人,走向財富自由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