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溫水煮青蛙。將青蛙放到沸騰的水中,在千均一發之際它便跳出鍋外,死里逃生;而當把它放在溫水中慢慢加熱時,直到水沸騰時它也無所作為,直至渾身熟透渾然不知。
? 在心理學上,第一種情況被稱為“危機圈”。它是一種對生存和環境產生危機感,力求革新和變化的環境。第二種情況被稱為“舒適圈”。它是一種對現有的一切感覺適應、舒服,讓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環境。
1.什么是舒適圈
? 舒適圈 (comfort zone,在不同場合中感覺到自在的程度) 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里,在圈內游資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松、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
但假使我們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讓自己有機會克服不同的挫折與挑戰,自己的發展及進步就會很慢,也無法發揮潛力。 “離開舒適圈,習慣了不舒適就會重新舒適,舒適圈也就更大”
教育學的「舒適圈理論」說到: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 以自信心來說,“你的舒適圈有多大?”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舒適圈很小,總是怕被拒絕,因此不愿主動走出去與人交往。
2.你真的有那么舒適嗎?
? 2019年的朋友圈在瘋傳逃離舒適圈,走向全新自己的話題??吹竭@些我覺得即可氣又好笑。
? 怎么現在有這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身處舒適圈,已經到了必須逃離的境地了呢?我明明覺得自己還沒有舒適圈呀。
? 想起以前有個同學不想自己的青春浪費在整天考試、學習之中,于是每天上課都睡覺,作業都不愿意寫,美曰其名:由由。
? 那段時間瘋傳著高曉松的一句話:生活不知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將這句話作為他的座右銘,在美夢中尋找他的詩和遠方。
后續的故事是,同學本人現在還在復讀,渴望可以考上一個二本,我現在甚至可以感覺他的壓力和苦惱。
? 近幾年總是出現激勵年輕人人跨出舒適圈,追尋更大天地的話語。
鼓勵年輕人上進,追求跟好的自己無可厚非,但如果將所有處境一棒子打死,告訴他們繼續安逸下去無疑自取滅亡,這動機就有些可疑了。
在這樣的言論煽動下,不追求去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似乎成了一件會被鄙夷的事情。
穩定的工作等于混吃等死,清心寡欲等于不求上進,等于low。
所以一大批人真的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他們從零開始,他們喊著“沖鴨”,可是卻不知道沖向哪里,拿什么沖。
我的那位朋友,恐怕就是不知道沖向哪里,而最終不得不回到原地的人。
3.你逃離的也許不是舒適圈而是焦慮圈。
2012年,一封辭職信驚動了國人,信上寫著:時間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顧少強。
后來,顧少強出了本書。
在書中,她寫下了她那人人艷羨的生活的奧義:“其實辭職不是因為勇氣,而是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底氣。當然我要的也不多。”
“所以那些羨慕我的人們,你們想買大房子,想開好車,想吃好的穿好的,就不要羨慕我了。我的簡單,你們做不到,還是安心工作,走自己的路吧。”
顧少強的話里,很重要的一個點是底氣,其次,就是“我要的不多”。
她對于生活的把握是精準的,精準之處就在于,她既知道自己的能力,又了解自己的需求。
但是太多的人,是既不了解自己能力,也不了解自己的需求的人,他們一看到一篇煽動人們要“走出舒適圈”的文章就感覺到自己在舒適圈中即將完蛋,混吃等死。
那么這樣的他們,要逃離的很可能根本不是舒適圈,而是焦慮圈。
逃離舒適圈,原本是指一種適當的、對于效率和發展都有益的焦慮,但是它在今天卻被妖魔化成了一種含有過度焦慮的言論:如果你感到活得很舒適了,那么你就一定是在走下坡路。
其實想一想,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自己過得不舒適呢?
我們需要活得很舒適,但不是混吃等死,甚至也不是要逆襲成為任何一個角色,而是要不斷努力地去調整自己的能力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平衡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