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12年之約”活生生把自己逼成箭靶子嘛!12年,就這樣!?
有些臺詞硬得讓人直想捂住耳朵!太矯情!有些雞湯來的太快就像龍卷風,不愧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同學,很懂歸納中心思想嘛!呵呵!
除此之外~
我還是看得老淚縱橫啦!
吸引我的是,椿單純的個人選擇行為(養鯤)直接導致了與社會規則(不能養魚)的正面沖突,劇中對規則的破壞的呈現(作者這個個體的表達)是災難性的。雖然椿的初發心是還個人情債(不過,不愿說局限。所有大的發心大概都先由能體能感能悟己心生發,繼而擴散延展,無遠弗屆的吧),在執行過程面對周遭環境的阻礙,“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讓我動容。(當然,她選擇之初并不知道會引發這樣的災難。而硬要為她的選擇安上愛情之名,我只能說,愛情來得太容易了,讓單身了半輩子的人情何以堪哪,哈哈。如果從償救命之恩的角度來說,以半條命換一條命,則我認為她的選擇無可厚非)。
祝融絕對是舊秩序的衛道士,海水倒灌,不和大家一起抗洪救災,跑去消滅鯤,有用嗎?雖然對在編劇腦中的他們的世界的法則不是很了解,但我掐指一算,大概是沒用的。我希望它沒用。他們的規則是“不能養魚”,既然養都養了,為什么不能是幫助鯤離開他們的世界,而是要殺害它呢?臆想以殺害一條無害的生命來終結災難,這太無良。
最終災難的結果,并不算太糟,無人傷亡---椿的爺爺,是為救湫因好奇驅使打開棺材,被從中爬出的兩頭蛇咬傷所中之毒而死。你硬要算椿頭上當然也可以,畢竟這一連串事件“貌似”都從椿去找靈婆(金士杰這魔性的聲音,簡直余音繞梁!)帶回鯤開始。呵呵!可是,椿不開啟這個故事,爺爺就不會死了嗎?說不準哪天在鏡頭外,被石頭絆倒就往生了。而放在那的棺材總會有膽大的好奇之人打開的!
所以~如果有“早知如此”,還會有雙方的堅持嗎?
大多數時候人們因個人經驗和對未知的恐懼而墨守成規,無心善惡的判斷并堅守“自己的判斷”。事實上,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災難性的。不過改變確實會掀起波瀾,在衛道士心里。
所以,如果有“早知如此”的能力,大概還是會有雙方各自的堅持吧。畢竟個體的品質還是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