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
最近經常聽到的幾個字,斷舍離斷舍離~
原來是出自這本書,一開始以為是一本講思想的書籍,后來又在裝修收納的文章里看到被推薦,以為是一本講收納的書。現在翻開來看,這本書應該是一本從收納開始講的書,對于物品的斷舍離同時也是對自己習慣的斷舍離,而在前言被張德芬一開篇就將“斷舍離”升華到自我、幸福、人生上的思考,我覺得這才是讓“斷舍離”發揮出了更高的意義。
這里先做書中的摘抄:
1.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2.尤其是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于“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3.最后我們談到“離”,也就是出離心,驅離要求更多的幸福欲求。我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對這一點的體會特別深。當年,我就是想不透自己為什么擁有那么多卻不快樂,所以不斷地在外面的世界努力收集。最后我知道外在的世界再也滿足不了我內在的空虛和欲求,所以我走上了靈修的道路。…………我知道很多人的欲望很難突破,我也不贊成用壓抑的方式去對待欲望。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時候就是去追逐、滿足它。到了一定的時候,你會像我一樣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才發現,原來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出發的地方等著我了。
(前言-張德芬)
4.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舎=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這幾句話其實就把這本書概括完了)
其實斷舍離是作者給很多家庭的收納整理建議,這本書反復地在教大家為什么要斷舍離,怎么斷舍離,然后就扯出了一本書的內容。
因為我在早前看過的《整理的藝術》里面,已經學習到了整理收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扔東西。所以在幾次家里的大掃除時,我都是扔的最兇的那個。扔完不要的東西,才能開始整理,一般家里1年沒用過的東西,就可以扔了。而我老婆也是一個執行力很強不拖拉的人,所以家里可以被斷舍離的物品并不是很多。不過我們看完這書還是打算最近對家里再做一個斷舍離的清掃,增加生活效率和舒適度。
在看《斷舍離》的時候我剛好在去柬埔寨旅游的路上,我想起給朋友帶手信的時候也不要給人家增加斷舍離的負擔。我還記得當年遠哥出去旅游給我帶了一個大石頭的雕刻作品,6斤多重,拿回來之后用也不知道怎么用,扔了又覺得是人家送的東西,扔了不好。就這樣輾轉帶了幾個地方之后,最后還是被我丟了。這也讓我聯想到一個音頻作者說的,他兒子出生了,朋友送了一塊刻有孩子名字的金磚,這種“禮物”很是尷尬,拿去熔了又不好,放家里又礙事占地方,十足的尷尬。所以帶手信如果是紀念意義的,我還是選輕薄不要增加別人負擔的禮物。我記得詩瑩去泰國給我帶了個鑰匙扣是一個榴蓮的,我就很喜歡,收著不占地方,想用還可以拿來放身上,禮輕更好留存。
這篇文章我還想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的思想和內心,是否有需要“斷舍離”的地方?
(……靜靜地思考了5分鐘……)
突然在我腦海里閃過的不是心理或思想上的什么問題,而是兩個字【食物】。
因為今天有些困和累,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自己都會想吃東西,吃東西能讓內心感到開心和滿足。但是理性都知道,這不是身體需要的。我想起這次柬埔寨旅游的時候認識了一個香港的阿姨,她之前做了2次心臟搭橋手術,以前是三高的,后來做手術了才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現在沒有三高了,自己身體也好了,開開心心到處玩。那我作為年輕人,為什么不在年輕的時候就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呢?難道要挨幾刀才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嗎?
我試著把身體想成一間房子,那我覺得這間“房子”里面不需要的東西確實比我現實的房子還要多。這里有多余的脂肪(用不到的物品),而且我還會去吃身體不需要的食物(買用不到的物品),是不是該像書上一樣,對身體來一個斷舍離呢?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身體的不需要的食物;
舎=舍棄身體里到處堆積的脂肪——通過運動;
離=脫離對食物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
剛走出去寄了個快遞,拿起手機,我剛好想起剛刪掉的游戲 開心消消樂。我明白游戲代表的就是多巴胺,我覺得生活中缺少多巴胺,而游戲來的是最直接的。而這種對多巴胺的需求,其實是一種期待欲望被滿足的需求的。刷朋友圈也是、刷頭條也是、刷什么值得買也是、刷微信群也是,都是在饑渴的撿拾多巴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趕緊睡覺休息,或者把時間用在看書學習、陪伴家人上,而并不是多巴胺。
我在生活中樹立了很多的目標,人生也有很多的欲求,滿足了一個欲望就會想要滿足下一個欲望。所以欲望一直存在,人就一直無法滿足。像張德芬講的“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時候就是去追逐、滿足它。到了一定的時候,你會像我一樣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才發現,原來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出發的地方等著我了。"
我還是想起佛教說的:“痛苦來自于欲望”。
對于欲望的斷舍離,我覺得是很難的,它是很復雜的事物,一刀切只是一個希望用“簡單方式”處理問題的做法,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
欲望一方面帶來了壓力和不滿足,另一方面帶給了我們目標和動力。如何在汲取欲望帶來的目標和動力的同時,又減少無法立即滿足而帶來的壓力,我覺得這才是要真正面對的。
為什么要追求及時的滿足感呢?
為什么很多已經達成的不錯的成就,卻總被拋之腦后呢?
最近在開另一本書的時候,得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焦慮來至于我們希望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而且還會讓我們忽略了我們可以控制的東西。
那本書還沒有看完,希望看完仔細吸收之后,能有新的體會。
最后再留個問題給下一次做思考:
我感覺在精神狀態好的時候,面對挑戰、面對美食的誘惑,都可以很好的應對;但是在疲憊的時候,自己就失控了,我覺得這是顯意識(控制能力)能力下降,潛意識(本能)顯現的時候。那么在潛意識(真正的內心)里面,到底藏著什么讓自己本能的追求多巴胺呢?這個問題需要好好和內心談談,也希望能從其他的書籍里面得到更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