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同類咨詢案例增多,我愈發覺得父母特愛講道理有多大的傷害。
? ? ? 講道理是很多父母的溝通模式,道理之下,情感是被忽略的。如果父母每次和孩子溝通都喜歡講道理,因為道理是有限的,說得多了,難免重復。所以,當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剛要張嘴,孩子就會懟父母“別叨叨了,我知道你想說什么!”把父母噎個半死!
? ? ? 倘若是這樣的孩子,孩子倒是沒事,就是把父母氣得夠嗆!可是,人的天性不一,有不聽話的孩子,就有聽話的孩子。正所謂,聽話的孩子最受傷!那些聽話的孩子就會被愛講道理的父母淹沒。
? ? ? 比方說,一位媽媽領著孩子和閨蜜一家出去玩,閨蜜家的孩子把這位媽媽的孩子的玩具搶走了。于是,這個孩子哭了,哭得好傷心。這位媽媽上前對孩子說:“你哭什么哭?!你怎么那么小氣?!你在家里還沒有玩夠啊?你讓姐姐玩一會兒不行啊?”
? ? ? 我會很驚訝和憤怒于這位媽媽的溝通方式。我就奇了怪了,孩子的玩具被人搶走了,心里難過和委屈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孩子一點錯都沒有。可這位媽媽竟然認為孩子不應該哭,否定孩子情緒和感受。如果這種溝通方式是這位媽媽的常態,孩子的情緒就無處安放,只能生生地憋回去,那就容易憋出內傷來。
? ? ?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這樣說話。孩子大了,有些父母的話語風格是:“你這么會這樣想呢?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條件給你,你竟然不知足?……”抑或是:“你就不應該生氣!難道我說錯了嗎?你怎么能對我們這樣?”愛講道理的父母向來都是“應該或者不應該。”從不考慮孩子背后的情緒,不會想著去接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這是讓人非常分裂的!也就是說,孩子確實有情緒了,可有個聲音卻告訴她不應該有。久而久之,孩子不被看到,就沒有存在感。
? ? ? 如果一個人夜里獨行,不小心掉到溝里,摔暈了。醒來后為了確認自己是否還活著,一定會使勁地掐一下自己,直到體驗到了痛,才放心、慶幸自己還活著。這樣一說,你是否覺得那些割腕的孩子是不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找自己還“活著”的感覺、求關注?因為之前他的感覺和情緒是不被看到的。
? ? ? 一個會溝通的父母看到孩子哭了,一定具有共情能力,她能體會到孩子的情緒并能試著去接納和處理。比方說前面那個案例,媽媽就會說:“寶寶,姐姐拿走了你的玩具。你是不是很難過很委屈吧?”孩子被理解后或許哭得更傷心,媽媽就可以抱抱她。然后說:“寶寶,你還想玩這玩具嗎?”孩子肯定會說:“嗯!”這個時候媽媽就可以帶著孩子去和姐姐溝通,這樣不但處理了孩子的情緒,還教會了孩子表達情緒和處理問題。
? ? ? 真心希望我們做父母的少講道理多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