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微信過了紅利期你才想起來做微信,近日頭條已經火了你還不轉型,“你連吃屎都趕不上熱的”,還運營啥微信了,來今日頭條吧!
運營微信的朋友最關心的就是閱讀量和粉絲數這兩個“大數據”,大數據當然數據越大越好,然而,微信已經過了紅利期,并且打開率也在逐漸降低,更多人討論的都是如何提高打開率的問題,而不是討論如何去創收、吸粉的問題,也就是說想依靠微信從零開始產生創收,或者成為持續打造爆款文章的IP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了。
那怎么辦?
轉移戰線。
轉移到哪兒?就目前的自媒體發展趨勢,推薦今日頭條。
但絕對不僅僅是今日頭條。
所有的網絡平臺,核心還是內容,如何把內容跟平臺的特點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才是王道。之所以推薦今日頭條不僅僅是因為他有足夠的用戶量,還在于它的智能推薦可以很好的解決前期粉絲不足的問題,利用推薦可以直接創造閱讀量。
看看我前兩天接觸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的閱讀量,均在兩天內過兩萬,然而這些內容都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在公眾號上發過,剛好遇到相應的問題,順帶復制過去了而已。
《暴走大事件》的主持人王尼瑪,露過臉么?長什么樣呢?
答案源于我居然看到了王尼瑪的真實面貌,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只有100,而今日頭條上兩天就有四萬多;
什么是“窮人思維”?
答案源于窮人只會越來越窮,富人才會越來越富,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甚至連50都不到,而今日頭條上兩天就有兩萬多。
同樣是內容創業,若是你,你更傾向于選擇哪個平臺呢?
二
今日頭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張一鳴在2016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透露,截止2016年十月,今日頭條已經累計有66億的激活用戶,1.4億活躍用戶,每天每個用戶使用76分鐘。
今日頭條被歸類于傳統的移動新聞客戶端,其爆發性的增長卻讓許多觀察家感到困惑。截至目前,今日頭條的流量已經相當于(部分數據報告顯示大于)除騰訊新聞客戶端外,其余新聞客戶端產品的總和。
為什么今日頭條發展如此迅猛,我簡單介紹兩個巨頭的運營方向就知道了,那就是BAT中的騰訊和阿里巴巴(百度已經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以新聞客戶端開始,卻絕對不止步于新聞發布,這就是今日頭條想要的發展目標,支付寶和微信之間最大的較量一個是網絡支付、一個是互動交流。
今日頭條暫未開展網絡支付相關項目,但在新聞發布和互動交流方面做的絕對比其他平臺厲害的多。
三
今天著重講講自媒體人可以涉及到的互動交流方面,將從今日頭條幾個欄目講起。
西瓜視頻(原頭條視頻)、微頭條(類似朋友圈)、悟空問答(原頭條問答)、頭條號(類似公眾號)。
講以上版塊之前,一定要了解今日頭條的推薦機制今日頭條所采用的,是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 + 基于內容推薦,直到今天依然構成今日頭條推薦算法的基礎。
今日頭條核心算法負責人楊震原在 MindStore 分享:
(協同過濾)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直到今天我們還一直使用。但缺點也很明顯,對于沒有行為(記錄)的文章,沒辦法推薦,所以沒辦法用于文章的冷啟動。所以我們引入了基于內容推薦的策略。比如計算文章的分類、文章的關鍵詞,然后根據用戶對文章的閱讀、瀏覽等信息,細化用戶的個人資料。——這樣子,如果文章是和科技相關的,而用戶的個人資料也顯示科技相關,那么就算匹配。”
在之后的工作,是把特征、模型做得更加細化。比如,文章實體詞的抽取。我們最近對文章的分析,已經做得很細,可以精確地提取實體詞。我們近期引入了‘詞嵌入’(word embedding)方法,做向量化的分析,還引入 LDA 的方法,進行 topic 分析等等。
除此之外,今日頭條還通過用戶對內容的“正負反饋”來判斷內容匹配是否精準。正反饋,包括用戶點擊了、看了很長時間、分享了、收藏了、評論了,都是正反饋。負反饋反而是比較難獲取的,現在今日頭條在內容上設置了一個小叉,點擊之后,會咨詢用戶不感興趣的理由,這種做法則會獲取比較強的負反饋。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收集到的數據還不多。
在我看來這就是今日頭條火爆的核心因素,我簡稱為智能推薦。
四
了解了今日頭條推薦的算法核心,再從以下板塊,簡單談談我對今日頭條運營方式的猜想。
微頭條:
就是翻版的朋友圈,這也是一直以來支付寶想要打造出來的一個板塊,還記得有一次支付寶上線了圈子功能,其中“校園日記”及“白領日記”兩個圈子只限女性用戶發布圖文信息,男性用戶可點贊及打賞,而如果信用積分“芝麻信用”積分超過750分,則可以評論。部分女性用戶通過發布大尺度照片,吸引更多打賞。最終因為口碑不好而關閉。
為什么互聯網公司都從剛需性功能(例如支付、查找地圖、打車等)出發,最后都想發展“社群”?
因為有社群才會有粘度,例如支付寶,頂多付款的時候才會使用,只有創造足夠多的社群內容,才能保證足夠的打開率和使用率。而微信作為通訊工具,只要聊天都會進入,這樣的打開率肯定是支付寶不能比擬的。
今日頭條的微頭條其實就是打造社群的方向。然而,內容也是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吸引用戶,微頭條里面充斥著大量的“美女”圖片視頻、“黃段子”。
西瓜視頻:
西瓜視頻原就是原來頭條視頻,頭條視頻因為前面加著頭條兩個字,始終是難以擺脫作為新聞視頻的窘境,而2016年短視頻開始火熱,改名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和吸納短視頻中更優質的內容。依賴頭條的熱度開發新產品,然后改名是今日頭條下產品推廣的常用套路。
目前來說,西瓜視頻的優點在我看來就是流量消耗少,視頻與評論的打開方式較為舒適,每個頭條的產品要說到的優點都有四個字:智能推薦。所以你看到的視頻也都是你喜歡的內容。
頭條號:
跟微信公眾號類似,一天只能發一篇,不支持多圖文,不需要粉絲關注,通過智能推薦即可推送到對相關內容感興趣的人群中,所以在內容上除了要夠好外,標簽屬性一定要明確,而且越是專項越是小眾、推薦的越準確,看得人也越多。一個專寫如何養豬的頭條號作者,每天的內容都能夠獲得過十萬人瀏覽,說明推薦準確,打開率高。
這對于想通過自媒體創收的人來說,如果從零開始,今日頭條智能推薦的傳播效果確實比微信訂閱轉發的傳播效果要好得多。
除了自己擅長的小眾內容之外,娛樂、新聞、搞笑、歷史、汽車、軍事都是熱門板塊,只要你能表述清楚自己的內容,取一個不錯的標題,也能獲得不錯的閱讀量。
悟空問答:
悟空問答就是原頭條問答,悟空問答類似知乎,目前來看是今日頭條重點發展項目。我正在頭條學院訓練營開展學習,學習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關于悟空問答的內容。
為什么會將悟空問答作為重點發展項目?我猜想應該是今日頭條想通過自身的內容存儲形成一個強大的內容數據庫,今后甚至可以成為像百度一樣的內容搜索引擎。這一點,百度不是沒做過,百度知道就可以是一個強大的內容數據庫,稍微整合用戶就會產生一定的依賴,百度沒有做起來,而今日頭條做了。
而且就我自身體驗來說,雖然悟空問答花了大價錢做推廣,但是效果并不算優秀,因為能夠花時間去寫一份優質答案的人相對來說較少,大多數人回答問題都是一句話帶過,這對于悟空問答想要形成數據庫的目標是不利的。
具體數據可以從我參與的回答效果來看,在悟空問答上每回答一個問題,今日頭條就會代網友向“跳動未來計劃”捐贈0.1元(十分錢寓意“十分愛”)。捐款將全部用于支持項目線上線下課程開展、優秀學員獎學金等方面。公益這種東西,永遠是最好的營銷方式。
目前我只回答了十一個問答就已經超越了90.9%的用戶,可想而知,真正參與問答的人并不多。所以才會發動廣大“積極熱情”的大學生加入悟空問答的內容創作中來,大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儲量,些許利益就能夠發動起來,而且時間都在假期,才有足夠多的時間整天待在電腦前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
然而這些問題真的是他們擅長的嗎?真的是他們原創的嗎?不一定。
為什么這樣說?同一個訓練營里面有一個月可以回答六百多個問題的“大神”,這就意味著每天要創造至少20個問題的答案,這個任務量絕對比高考更難。
你想,如果一個人每天能保證如此高質量的內容輸出,在哪個平臺不會火的一塌糊涂,可想而知絕大多數都是復制粘貼達成。正是由于這群大學生的積極才能造就悟空問答強大數據的來源,而且即使侵權,來源也都是回答問題的作者,所以跟頭條沒有什么關系。
五
所有的這一切都基于今日頭條的智能推薦,是這項技術的推薦機制導致內容的火爆。而我今天所說的今日頭條板塊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社交、短視頻、自媒體、資源庫的所有內容。
從涵蓋面來說,今日頭條已經可以打敗絕大多數產品了,如果真的還差什么?直播和線上支付兩個板塊頭條基本沒有涉及,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說,這也絕對不會是一個空白,不久的將來也會也會有頭條直播、頭條支付,依賴今日頭條的用戶量和粘度打開市場之后,又像西瓜視頻和悟空問答一樣,改個名字叫香蕉直播、八戒支付都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內容,實際上是希望創業者或者是當代青年在使用某款產品的時候可以適當了解一下產品背后的運作方式——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套路,這有助于自己今后創業可以尋找好的創業模式,更直接點說看清楚別人的套路有助于自己不被別人套進去。
六
自從聽說某某某做自媒體月入五萬后,所有大學生都坐不住了想做自媒體;聽說公眾號火了就趕快做個公眾號,今天講了今日頭條火了,又趕快去弄一個頭條號。
其實大可不必。
內容創業其實一直都是經久不衰的,并不是說某些平臺火了才開始有內容創業,從廣義上講,以創造高質量的內容為手段的創業方式都是內容創業,寫書、拍電影、直播都算內容創業。
你要追的不是平臺的興起,而是應該做好能做出好內容的準備。這樣無論哪個平臺落寞了,你還可以轉移到興起的平臺上去,做一個優秀的IP,無論到哪里都有你發展的余地。
這也是我為什么常開玩笑說“保存的好一手黃圖,到哪里都有閱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