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有六分鐘,主角還超萌,但卻是段寓意深刻的教育片,值得每一個教育者細細品味。下面談談我自己的感受:
1.開頭的畫面是一群鷂在海灘上覓食,盡管海浪一波一波沖來,但是沒有一只退縮。生活總是不易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生存,每個人都必須付出努力。海灘上并沒有小鷂,并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生存,而是在它們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時,父母為它們提供了給養和保護。這就是基因得以時代延續的邏輯。
2.畫面轉向遠處的草叢,一只小鷂想要依偎在大鷂的身下,大鷂卻把自己的孩子推出了窩。父母疼愛孩子,總想給他們更多的庇佑,但這是不能長久的。父母總有老的一天,無法護孩子一世周全。讓孩子早日適應外面的世界,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3.起初大鷂采用了示范的方式,教小鷂在冒水泡的地方尋找貝類。這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剛開始讓孩子學習一個新技能時,盡管這可能對大人來說是非常平常非常簡單的事,但對孩子來說都是復雜和困難的。大人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一點一點親身示范給孩子如何去做。更不應該的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去評判和打擊他們,而不給于任何援助。親身參與,并耐心給孩子做示范,可以減少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阻力。批評和打擊,甚至諷刺挖苦,只會增加孩子的阻力。
4.但是小鷂會錯了意,還以為大鷂是要捕食回來喂自己,張著嘴巴在窩里等。這說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惰性,原來的生活越舒適,見識面越窄,獨立能力越差,面臨的挑戰越大,退路越多,這種惰性也會越強;避免和克服惰性,也要從這幾點入手。
5.但是大鷂并不妥協,不給它現成的食物,把它推到海灘上,堅持要小鷂自己覓食。這在短時間內來說其實是更累的,第一次讓寶寶學習自己吃飯,遠遠沒有媽媽喂飯來得容易。但是長遠來看,只有讓孩子自己學會覓食,父母才能放心地卸下擔子。這就要求師長也要克服眼前的惰性,為孩子和自己的長遠利益考慮。
6.小鷂沒有辦法,只好學著媽媽的樣子,在冒泡的地方找貝殼,但是起初并不順利,試了幾次都沒有找到,還被貝殼夾住了嘴不能動彈。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挫折,這都是沒法避免的,父母即使心疼,也不能不讓孩子經歷。抗挫能力是鍛煉出來的,適量適度的挫折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成長。
7.小鷂還沒有成功找到食物,海浪就過來了,鷂群都往回躲避,媽媽也指示小鷂快回來,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小鷂被泡沫吸引,耽誤了時間,猝不及防被海浪打了個正著,淋成了“落湯鷂”,一身雜毛瑟瑟發抖的樣子真叫人心疼。這就是師長的判斷失誤,導致孩子經歷了過大的挫折。初次嘗試是否成功,對孩子的自信心建立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孩子沒有以往的經歷做參考,第一次的經歷就是在建立孩子的人生觀。第一次就輕易成功,容易建立自信,也容易盲目樂觀;第一次經歷可以克服的挫折后能成功,會磨練孩子的意志,鼓勵下一次的嘗試;第一次就經歷嚴重的失敗,則有可能讓孩子一蹶不振,拒絕冒險,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身心傷害。師長要預先評估環境的復雜性,為孩子搭腳手架的同時又要能夠提供必要的防護措施,這樣才不至于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也不至于打擊孩子的自信;同時也要能正確認識孩子當前的能力水平,知道他們的各方面發育都還不完善,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控制情緒、預見危險、抵抗誘惑。孩子貪玩是很正常的,因為貪玩而出事,這不完全是孩子的問題,教育者要承擔更多責任。
8、經此一難,小鷂更不愿意出窩覓食了,但大鷂再一次狠心不管,小鷂餓得肚子咕咕叫,只好鼓起勇氣進行第二次嘗試。動物的世界比較簡單,但現在孩子們的生活環境要復雜得多。往往是媽媽想狠心,但是周圍的人會阻撓。尤其是在老人帶孩子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就轉向比較溺愛的那個人去尋求保護,媽媽想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就不那么容易了。這種情況下,媽媽要爭取教育孩子的主動權,自己首先要非常堅定,不能被錯誤觀念帶跑偏,這對媽媽的意志力是個很大的考驗;還要想方設法給老人灌輸正確的教育觀念,這又考驗了媽媽的溝通能力;或者變身女超人,帶娃工作做飯打掃衛生n不誤,不依賴老人的幫助,才能有底氣杜絕老人的干預。當然,只靠媽媽做超人,這是強人所難,成功概率畢竟太低。這時候爸爸的參與就變得尤為重要,協調婆媳關系,轉變老人的觀念,分擔照顧孩子和處理家務的工作,會大大增強育兒的難度和成功概率。
9.接下來這一段是小鷂的獨自冒險,短片描述了它鼓起勇氣出巢,看到食物在海灘上召喚,又被海浪嚇退,然后交到了朋友,從朋友那里學到了避難和覓食的本領。當孩子逐漸長大,同齡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會占據越來越多的比重。而父母被迫慢慢退出,往往抱著“不放心”的心態而不愿放手。但是成長也往往發生在父母不在的時刻,只有放手讓孩子進入大千世界,他們才有可能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也才能有機會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學習,有冒險才能有意外的收獲。這個階段,如果擔心孩子在外面受到不好的影響,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關在家里與世隔絕,而是通過一些適宜的方法去給孩子的友誼把關。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親子溝通的順暢,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孩子的近況。青春期的孩子注重隱私,刺探他們的秘密往往會導致更嚴重的叛逆,反而破壞親子關系,只有讓孩子愿意自己說出來。對于更小的孩子,還要注意幫助孩子早日獲得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是非判斷力,此處不詳細展開。
10.當冒險回來,小鷂與朋友告別,著急和媽媽團聚,見到媽媽既開心又親昵。媽媽并不知道它經歷了什么,有擔心,也有忍不住的責備,表現出來是有點生氣的樣子。這讓我想起自己一個學生的案例,學生因為被老師批評,賭氣跑出去了,TR和CR都非常著急,先通知了家長,然后找了很久才找到。當家長趕到校區,第一反應是嚴厲地批評孩子,并且說了很重的話“你怎么不死在外面?出去就不要回來了!”我知道家長并不是真的想表達這個意思,只是擔心著急,一時口不擇言。但孩子是會當真的,以為媽媽是生自己的氣,又難過又委屈,也非常生氣,一時就跟家長倔上了,拒絕溝通。這個時候媽媽在等孩子承認錯誤,孩子在等媽媽表態,雙方僵持不下,關系進一步惡化。如果媽媽在見到孩子的第一時間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擔心和對孩子的關心,孩子肯定不會是這樣的回應。生氣往往是第二情緒,表達出來是有攻擊性的,但是藏在背后的是擔心和關愛這些好的情緒,如果直接表現出第一情緒,就可以增進親子關系,而不是相互攻擊。要想和孩子維持良好的溝通,師長必須先修煉自己的情緒辨析和情緒處理能力。
11.接下來這一段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小鷂學了本領回來,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要向媽媽展示一番。它不僅找來了很多的貝類食物,而且還找到了特別大的一個,足夠好多同伴分享,比媽媽教它的還要厲害,媽媽也為它驕傲。而且它還學會了如何在海浪中保護自己,再也不是躲在窩里不敢出來的小毛頭。當風浪襲來,其他的鷂都四散奔逃,它卻能勇往直前找到食物。當孩子終于能夠憑借一己之力在天地之間遨游,這份自豪與自在無可比擬!這才是我們應該帶給孩子的最高級別的快樂!而這種來自成長和成就的快樂又是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提供給孩子的,只有寶劍鋒從磨礪出,只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人父母,心疼孩子,但是為了理性的愛,又不得不忍著心疼讓孩子自己經歷磨難,這才是做家長最難的地方。
12影片接近尾聲,大鷂在窩邊,放心看孩子在遠處風浪里撒歡,神態安詳,夕陽照耀著這一切,安靜而美好。當兒女終于長大,終于可以獨自遠行,父母多么地欣慰,又多么地感慨萬千。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只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有多少父母能安心看透,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