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Y.
寶帶東路算的上是吳中區主城區里的一條主道,寬敞整潔的柏油馬路,每天都來來往往著許多車輛。曾經就讀的高中就在這里,卻沒有一絲現代化的痕跡。白加灰的墻漆,本來就不大的校園,因此顯得更加陳舊。
說起來,蘇苑和月浜街才是般配。出了校門,十字路口轉個彎就進了月浜街。月浜街不似寶帶東路那樣繁華,路面也窄了一半,兩邊栽種的香樟又大又密。路兩旁是老式的單元樓,一樓都租做了各式各樣的小店鋪。當年讀書的時候,大家伙都扎堆去月浜街上的小飯館,東吳面館便是我和同桌常去的店之一。
沿著月浜街的林蔭一路向里走,就到了東吳面館。兩門面寬的店,擺了六七張方桌,也還是寬敞。門頭上掛著一塊匾,上面寫著“東吳面館”幾個大字,卻被路邊的大香樟遮蓋了大半,但這絲毫不影響老字號的招牌,每天還是有絡繹不絕的人到店里吃上一碗面。
高中三年渾渾噩噩地過來,每天都像機器人一樣,重復著一樣課表,聽著任課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巴拉。枯燥乏味的生活,中飯和晚飯成了每天唯一的期待。
到了飯點,一大群餓鬼被放了出來,每個人都下意識地加緊了步伐,生怕晚了店里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偶爾也有走運的時候,第二第三個就點完了餐,悠哉悠哉地坐等面來。但通常情況下,去的時候柜臺前已經排了七八個人的長隊。一眼望去,竟然還有同班同學。說說笑笑,很快就到自己了。
“素交面一份”“哎好嘞”。
一碗面端了上來,隱隱約約還騰著熱氣。白的是面,綠的是蔥,泛棕的是紅湯,面香味和著熱氣撲面而來。根根分明的面條,吸進去,咬起來也很有嚼勁。再喝口鮮美的湯,口舌滋潤,全身舒爽。
一碗面總要撈盡了所有的細碎面條,才肯放下筷子。看著剩下的湯,一圈一圈地泛著油光,忍不住又端起來喝了個凈。碗已經光白溜凈了,摸摸肚子,才覺得半飽。
東吳面館的常客有那么幾個,最初也是不相識,一來二去就熟了面孔。每次在店里相遇,也會點頭問好,會心一笑,哎你也來了。
當時每一周的生活費150左右,偶爾小資一下,日子就緊巴巴的了,東吳面館5元一份的光面就成了最佳的選擇。每吃光面,桌上那瓶“東吳面館專用醋”就派上了用場。在熱騰騰地面里澆上一點醋,淡淡的醋香直往鼻子里躥,面條也變得更加筋道。大概就是從那時起,喜歡上了面和醋的搭配。
在蘇苑的三年,除了食堂,去的最勤的就是月浜街上的東吳面館,百吃不厭的是他家的各式蘇式湯面,那是陪伴了我整整三年的味道。
再后來畢了業,來到浙江讀書,第一次點的餐就是面條,滿懷期待地等到了面上來,心情瞬間跌落了谷底。清湯的粗面條,怎么也吃不出紅湯面的味道。隨意巴拉了幾口,就沒有了胃口,那樣的味道也只有月浜街的東吳面館才有了。
每次回家也都要經過蘇苑的門口,沒什么大的變化,只是越來越舊。偶然一次機會在月浜街上閑逛,又一次經過東吳面館,匾還是那個匾,店還是那個店,只是一眨眼,兩年時間過去了。雖然不是飯點的時間,里面也有幾個顧客。猶豫了猶豫,最后還是沒有走進去。日思夜想,又怕不小心破壞了記憶中的味道。
總是要長久地離開,帶著遺憾,帶著日思夜想的。再相逢,小心翼翼地又生怕破壞了記憶中的美好。人就是這樣矛盾吧。
不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否有似曾相識的經歷。
文/W.Y.
個人公眾號/一點都不方
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