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社交網絡初建以來,訊息的傳遞就打破了以前的紙媒,官媒。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被廣泛傳播。最早的是博客網站,論壇,再后來有了微博,甚至是更加私密化的一些社交APP的出現。各種訊息的傳遞變的是猛獸一樣,速度之快,幾乎都可以和光速相媲美了。
然而,這僅僅是一種訊息傳遞的管道發生的變化。變化之初,人們只是覺得這樣可以更加快捷的把自己認為好奇的一些資訊早些被人知道,僅此而已。
這種訊息傳播的管道,也就是訊息傳送的載體,我們統稱為媒體。可以是紙媒,可以是電臺,可以是郵件,可以是短信,當然更加可以是微博,微信,博客,以至于最近玩得很火的直播。盡管表現的形式不一樣,初衷都是一樣的:我想把這件事情告訴你。
媒體也不僅僅是華夏人的獨創,全世界人都在用的,根據各自的地區不同,使用著不同的工具,目的都是一樣的。
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們自己身邊的,也是我這兩年近三年時間自己經歷的,自己看到的,自己體會到的一些相關的資訊。僅僅是和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匯報,可能有些觀點與你接觸的不太一樣,你只當看過而已,如果你覺得有理,那也只是我巧遇而已。
1,自媒體的定義
這是一個涉足自媒體這個行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搞懂的問題。從廣義上講,自媒體是區別于以前的紙媒,電媒(臺)而言的,是每一個具有訊息發布能力的人選擇合適的途徑發布訊息的平臺。所有這些平臺都叫自媒體。
你比如說紙媒吧,官方的一般都是有正規的出版權限的,需要適合相關法律條文的規定,經過嚴格的審批才可以發布相關訊息。它的特點是,有權威性。那么很多的人就會把自己的一些想要告知給旁人的訊息通過一些印刷品傳播給周邊的人,這種形式其實也就是最早的紙媒自媒體。
這種傳播的方式,雖然沒有官方紙媒的權威性強,但是它具有獨特的個性,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訊息的發布者和受眾彼此間會建立一種信任,從而會轉變成一種利益結合體。
當后來電臺出現以后,訊息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原本通過紙媒傳播的,慢慢的就通過電臺開始傳播,最早的是通過有線的廣播傳播,后來通過長短波的無線電波傳播,再后來發展到調頻電臺的傳播。隨著硬件設施的不斷進步,曾幾何時各種調頻電臺也是火噪一時,出現過很多的傳媒紅人。
電臺的出現,只是媒體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而已,但不是終結,其實沒有終結。
后來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們有更加廣闊的空間發揮想象。隨意就出現了更多的訊息傳遞媒介,這里不在做過多的熬述。
綜上所訴,自媒體,其實就是通過一種發布途徑,把個人的一些資訊傳遞給外界的一種方法。
自媒體的核心是資訊所包含的內容,與發布者以及發布的途徑有一定的聯系,但兩者不是決定因素。
2,當下自媒體的表現形式
自媒體既然是一種訊息的傳遞工具,那么我們就必須承認訊息的發布者勢必須要更多的人接收到自己發布的訊息,這個接受訊息的過程就是人們對訊息涌動的過程,就好比一個商場進出商場大門的人流,我們也稱之為流量。
考量一個媒體的成功與否,往往都是以流量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的。
那么在這里,我們就以流量的來源來分析自媒體的表現形式。
大眾媒體下的子媒體
這種媒體的具體表現目前還是以博客的形式居多,分布在很多的門戶網站。比如新浪,網易,搜狐等等。在這些網站,本身都有固有的內容消化群體,在瀏覽網站的時候,自然就會將流量轉化到各個博客上來,依靠網絡熱詞的搜索,媒體人所做的內容就會在網站內部很容易被搜索到。
這種形式的自媒體依靠的是一個門戶網站的大背景,在發布訊息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網絡熱詞的提煉技巧,會做標題,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SEO技巧。
打一個簡單通俗的比喻,這種形式的媒體,就好比一個大市場,有足夠的人流,怎么樣吸引客源就靠你自己了。
第三者服務平臺上的自媒體
隨著互聯網向移動終端的轉移,碎片化的時間被網民巧妙的利用起來。這個時候因為碎片化時間的特點,不可能大塊的去消化媒體的內容,為了更好的選擇自己需要的內容,就有了新的選這標準,那就是興趣。
當人們發現個人的興趣決定了媒體獲得流量的來源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些發現受眾興趣并且滿足受眾的平臺。但是平臺本身不產生內容。
這些平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吸引更多的內容生產者,比如我們常常看到的一點,頭條,快報等等,他們只是搭建一個平臺,讓你來到他們的平臺,每天產生內容,然后通過數據的計算,根據受眾的喜好,把相關的內容推薦給不同的受眾。
這就好比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格子鋪性質的商店,有自己的特定的粉絲群體,依靠自己的分類技術來給內容生產者和消化者搭建平臺。
純粹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者
有一部分人,始終是默默無聞的,每天堅持著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急不躁,他們選擇的是一個相對比較閉塞的平臺,沒有前面兩種平臺具備的網絡流量作為支撐,比如最近興起的QQ空間,微信公眾號等等純粹依托于自己的粉絲的傳播的。
這個群體成長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所以就需要有一定的耐力。
縱觀整個媒體體系,基本上就是這幾種存在。
3,各種存在形式的利與弊
4,變現模式
廣告
主體和受眾之間的直接交易
以上內容僅僅是個人所見,不代表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所以讀者看后毋須過度的評判對與錯,因為事物本身沒有對錯,只是個人的視角不同和標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