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開心,沒關系;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
---------------------------------------
生活里,累積的負能量,總是可以砌成一條萬里長城。黑夜一喪千里,白天仍要笑臉迎人。時時頹廢到什么都不想干,又時時被強行雞湯正能量。
而最近我刷到的這部英劇,恰好赤裸裸地喊出了年輕人這種矛盾的內心:世界啊,我有一句MMP一定要講。
劇名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不管直譯還是意譯,你絕對找不出還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去他媽的世界》。
無疑,這是我今年看的最牛批的一部英劇。《怦然心動》喪到家版,我喜歡。
男主角James(埃里克斯·勞瑟飾,飾演過《黑鏡3》里的戀童癖),17歲,自認為是一名精神變態者。
在一系列閃回鏡頭中可以看到,James從小父母離異。他和爸爸、朋友缺少溝通。
8歲時,他意識到自己沒有幽默感。聽著爸爸自嗨式地說著笑話,他一邊翻著白眼,一遍想著一拳打在爸爸的臉上:
9歲時,他意識到自己有點麻木。于是,開始傷害自己,以試圖感覺到點什么。
當爸爸買回一口油炸鍋,他自殘式地把手伸進了滾燙的油鍋。至今手上依然留有嚴重的傷疤。
15歲時,他覺得傷害自己,已經沒啥意思了。他開始殺害其他生物,作為情感發泄的出口。
貓啊,狗啊,兔子啊,小雞老鼠啊,都慘遭他手。他還說自己殺害的每一只生物,他都記得。
現在17歲了。上學對他來說,太低級。他想要殺一個大點的東西。
于是,女主角Alyssa,就出現了。
17歲女主,也是個不合群的怪胎。喜歡獨自一人,躺在青青草地上。
她感覺所有的事情,都超過了她所能接受和適應的范圍。
只有一個人獨處,望著天空,她才會感到自由、快樂和純真。
有時還只有假裝自己是一條狗,才能暫時忘記操蛋的現實。
她的父母離異,媽媽再婚過上了上層生活,生了一對雙胞胎,過著看似富裕完美的生活。
但繼父是一個人品不好的猥瑣男。幾次對她調侃、挖苦和諷刺,想要逼走她,甚至經常對她性騷擾。
這一切即使被媽媽看到,媽媽也是選擇視若無睹、默不作聲。
她媽媽在想要得到的生活面前,女兒似乎不值一提。
只有因為不合群而選擇離開的爸爸,每年都會給她寄生日賀卡,帶來幾分溫暖。
留下這個一樣不合群的女主,在她操蛋的生活里寂寞著。
哪怕在學校跟好朋友一起吃飯,見大家都在玩手機,她立刻就會崩潰。直接把手機砸了。
因為她無法理解,就坐在對面吃飯,為啥有話不能直接說出來,而是用手機給她發信息。這簡直,就是對手機依賴癥的諷刺。
所以,去他媽的朋友,女主怒摔手機,離開了她們。這時,她恰好注意到,看上去也有點不正常的男主角James。
她主動上前,神經質般地搭訕:我見過你玩滑板(其實她沒有)。
面對如此粗暴又無禮的女主,男主決定那個殺個大點的東西就是女主了。
一個是表面冷漠,內心狂躁的氣質男孩;一個是性格張揚,實則寂寞的叛逆少女。一個想找刺激,一個想殺人。
雖然目的南轅北轍,但并不妨礙他倆假裝談戀愛。
于是就有了女主熱情地尬吻,男主則一臉冷漠地思考著怎么殺了對方。
還有女主熱情地尬聊,男主仍一邊冷漠地敷衍著,一邊思考著怎么殺了對方。
還有甚至是女主主動「開車」,男主還在一臉冷漠地思考著怎么殺了對方。
最終,倆人約好了改日啪啪啪的時間。
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女主在家對著鏡子,自言自語地說感覺跟他在一起還挺自在的,很有安全感。
而男主這邊鏡頭一切,竟正在家哼哧哼哧磨刀準備殺了她。
男主把刀藏在兩人準備啪啪啪的沙發的枕頭下。
女主前來赴會,脫下了衣服,而假裝很有經驗的男主,滿腦子全是騷操作:
正在此時,女主突然把話題就從嘿嘿嘿跳到了私奔。
最終,兩人一起搶走男主爸爸的愛車,往這座城鎮的邊緣逃亡……
只不過,男主James想的是:世界這么大,勞資總有機會殺死她。
劇情到這里,確實完全看不出男女主之間存在愛情。他們在一起,有著各自很強的目的性。
女主想找一個和她一樣特立獨行的知己,一起離開這里。
男主卻則心懷鬼胎,一直盤算著如何殺掉女主,以此完成他所想的“殺一個大東西”的目標。
第一集結束,這劇變成了公路片。
但如果你看了絕對有理由,期待接下來的劇情。
他們在這一路上會遇到什么事情?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他們最終會做出改變還是堅持自我?
整個過程,怪異又暖心。重點,不是開往幼兒園的車。
剪輯風格,也如同主題一樣怪異。
通過主觀性鏡頭角度,傳遞惘然若失的疲憊精神狀態。幾個鏡頭快速塑造人物性格、闡述行為動機并緊抓劇情懸念。
還有男主腦中閃現的血腥場面,以及一幕二幕場景轉換風格,說不上來的一種怪異,很神經質。
這也迎合了男女主角的個性。
整部劇,質疑了死氣沉沉的庸碌生活,也撕開裝腔作勢禮貌人的野性一面。
在男女主的"喪"字下,暗藏掙扎反抗的強烈態度。
但它也沒有一味地帶著道德批判立場。而是選擇在展示兩個小主角的困境時,同樣施加給他們這些痛苦的外部,過的也不是那么好。
這里不得不說的,就是男主的爸爸。我表示很心疼。
很多時候,他在兒子面前自嗨。甚至搞不懂兒子到底在想什么,也不清楚兒子到底喜歡什么。
通過和女主的對話,可以看到他在努力以他的方式盡一個父親的職責,他的目的和出發點是好的:他的愿望是想讓兒子成為一個正常人。
所以,這就是一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劇。
要知道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劇中男主和女主都是生活在一個破碎不健全的家庭環境。很多家長不去重視這個問題,即便注意了也不知道怎樣,才是合適的解決方法。
誰的青春,都有過中二病和叛逆期。你我或多或少,都會從男女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雖然披著「厭世喪逼」的外衣,這部劇本質上還是一個關于厭世反叛少女和反社會性冷淡少男對抗世界后,得到救贖的故事。
因為故事的最后,當男主真正鑄成大錯時,他也會背負殺人的愧疚。他會為殺一只斷了脖子的狗而流淚;他會為了女主著想,他會發自內心地去親女主;他不再是那個以殺戮取樂的精神變態。
最終他學會了體諒,學會了處世。女主的厭世情緒,也越來越少。
只是為了戲劇效果,為了諷刺現代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畸形,故事以悲劇結尾確實最引人深思。
沒有社會責任感的施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變態。只是一部分變態心底柔軟,另一部分冷漠。
當你我被生活折磨得體無完膚,卻不能像男女主那樣得到救贖。
所以必要的時候,沖這操蛋的生活發泄一句吧:去他媽的這個世界!
趁著年輕,還幼稚。請盡情地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