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業教案檢查工作又要開始了,對于教案上的二次備課,很多老師抱怨無內容可備,搜腸刮肚,也僅僅是只言片語,像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之前,我也有同感,但是我在拜讀過王崧舟老師的《文本細讀》之后,這種捉襟見肘消失了,因為王老師用自身的做法詮釋了文本細讀的真正內涵和做法,使我不但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在實踐中有所提高。
? ? ?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本細讀? 王老師說,文本細讀和鉆研教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系統,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在“鉆研教材”所置身的話語系統中,鉆研教材就是鉆研內容,而在“文本細讀”的語境中,鉆研的不是剝離了語言的內容,而是言語本身;文本細讀,就是將文本返回本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教材的文本是流,作為文本的“文本”才是源。所以,文本細讀就是正本清源,培根固本。文本細讀,首先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是一種有思想引領,有思想關注的技術。
? ? 王老師借用了很多名家的話來對這個概念進行了闡釋。 文本細讀,就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那樣:“慢慢走,欣賞啊!”文本細讀首先要有一種從容的心態,不急不躁,不溫不火,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賞,那才能讀出味道來;用王堯先生的話就是:“在漢語中出生入死。”你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靈魂就會脫胎換骨,等你從文本中出來的時候,你已經成為了另一個你了;像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從語言中出發,再回到語言。”也是譚學純先生所說的,“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還像夏丏尊先生所說的,“引發一種對語言的敏感”,保持對語言的敏感,像王尚文先生所說的“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的聲響。”像施特勞斯所說的那樣,“在字里行間閱讀”。你在空白處閱讀,讀出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響、韻外之旨,那就是文本細讀。更像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所說,“徜徉在語言之途。”文本細讀,倡導徜徉地讀,你在開滿鮮花的語言之途散步,目之所及,是人生的一道道風景,讓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讓你進入一種內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 ? 王老師以《小珊迪》的文本細讀為例,告訴我們文本細讀既涉及到一系列深入、細膩的解讀文本的方法,也關系到我們面對文本時所持的姿態和立場。那么文本細讀有著哪些姿態和立場呢?即;“作者崇拜”姿態;讀者崇拜姿態;文本崇拜姿態。課程論語境下的文本細讀,主張多重姿態的和平共處。無論基于何種崇拜的文本細讀,對閱讀教學而言,我們認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要選擇何種細讀姿態,則是教師的一種自由。
? ? 文本細讀,是對教師言語智慧和精神境遇的一種砥礪和修煉,是教師重新發現自己、估價自己、升華自己的過程。那么作為一線教師,該如何真正實現文本細讀呢?王崧舟老師用他自己以及他弟子的具體事例給我們做了清楚地指導。就像王崧舟老師為了講好《長相思》,完全是在駱駝式的精神狀態下完成的,不但搜集了一萬多字的鑒賞文章,對納蘭性德還做了“挖祖墳”式的刨根問底,最后,將這首詞的36個字讀成了顯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發現、自我鑒賞,并融入了他本人對納蘭的精神世界,詩詞境界以及對自我生命的感覺,最后把這節課上的神采飛揚,掌聲雷動。沒有辛勤的付出,就不可能有這驕人的成就,所以,要做好文本細讀,第一要敢于挑戰自身的“精神惰性”。王老師說,“與讀共舞”是一種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糾纏、交織在一起的過程。越是起初階段,痛苦的感覺越是強烈,你要大膽地克服自身的精神惰性,堅持不懈,方能暢游文本細讀之旅,欣賞一路美景無限。
? 第二,要始終保持一種全然進入文本的敏感和警覺。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敞開,再敞開。打開生命,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一種高度敏感,對每一句話,對每一個詞,甚至沒一個標點符號,都必須抱有黛玉第一次進賈府時的那種警覺。
? 第三,你有多種方式進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你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文本生活中的一個角色,用心聆聽文本的種種言說,你可以大膽的質疑,文本被你掰開,揉碎,最后被你消化、吸收。你可以感性的進入,也可以理性的進入,這樣你就可以對文本進行再創造。
? 第四: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所有的這些自身的資質,決定著你的細讀的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講,細讀不是從文本開始,而是從“自己”開始!細讀也不是到文本為止,而是到“自己”為止的。
? ? ? 實際上,細讀文本并沒有確定的方法,細讀有法,但無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靜下心來研讀文本,品讀文本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就能給你課堂上的孩子們帶來豐盛的語文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