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BBC新聞報道,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76歲。他的家人確認了這一消息。當14號中午在吃完午飯會辦公室的路上看到手機推送的這條信息的時候,我呆在了路上,始終無法也不愿相信這是真的,無法相信堅強的霍金教授真的離我們而去了。
說來也奇怪,雖然霍金教授作為當代最偉大的物理科學家之一,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貢獻卓越。但也許是因為他的研究太前沿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對他的了解其實并不太多,相信能讀懂他的研究和著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記得第一次了解霍金教授是從多年前的語文教材里的一片文章。此后,對霍金教授的了解僅僅是從新聞或者一些演講中偶有見到,盡管他講的一些研究我們并不能理解,但是他的每一次發表觀點總能引來無數人的關注。
霍金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國牛津,21歲那年,他被診斷患有一種罕見的運動神經疾病,并被告知可能最多再活兩年。雖然疾病并沒有完全摧毀霍金教授的身體,但是卻最終讓他幾乎全身癱瘓,說話只能靠特制的聲音合成裝置,不過這并沒有阻止他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霍金生前任劍橋大學教授,并在宇宙論和黑洞領域具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提出過黑洞研究相關的“霍金輻射”,撰寫的全球暢銷書《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銷售量超過千萬。雖然能夠讀懂《時間簡史》少之又少,更是曾見到有大學老師給自己的博士生安排讀《時間簡史》只要能讀懂15頁,并寫出讀書筆記就算課程及格了。由此可見《時間簡史》的深奧。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一本晦澀難懂的《時間簡史》成為了暢銷全世界的書籍呢?是因為人們都愛鉆研深奧的知識嗎?是人們那么愛學習嗎?我想都不是的!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喜歡霍金身殘志堅而依然對愛與美充滿執著的追求,而《時間簡史》又是霍金精神的一種圖騰。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見到霍金本人,但是我們可以買一本代表霍金及其精神的《時間簡史》,以表示我們對他和其精神的敬佩!
霍金教授身體的殘疾,已經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和肉體的痛苦,更別提做科學研究了。可是,他并沒有因為自己身體的殘疾而放棄在最深奧的科學領域做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哪怕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關注著當代科學的熱點問題。對于我們來說,這不得不是是一種發自心靈的震撼!霍金教授身體嚴重殘疾,意志卻異常堅定,那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德執著追求,一種對靈魂的升華,再殘酷的打擊在他的眼里都是蚍蜉,始終無法撼動他夢想的大樹!
相比來說,身體健康的我們呢?太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社會,抱怨生活的不公。哪怕偶爾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大多數時候也是三分鐘的熱度,很多時候并沒有付諸長期的行動,正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也許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霍金教授的聰明才智,也許很少有人能在科學研究領域達到霍金教授的成就,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消極生活的理由!
我們有比霍金教授優越太多的身體健康條件,可是我們卻無法很好的利用我們的身體。盡管我們的身體是健康的,強壯的,可是我們的意志卻是嚴重殘疾的!并不是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好,也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差,而是我們沒有足夠堅強的意志讓我們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未來!
希望身堅志殘的我們,盡管無法復制霍金教授的成就,但是希望能夠學習一些霍金教授的精神,發現自身的問題,治好殘疾的意志,早一天做一個身堅志堅的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用我們的身體和意志去創造屬于自己想要的生活,去發現這個世界最美好的風景!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帕斯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