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有多熱?那一年的高溫紀錄至今沒被打破 ? ?
文/駱九天
后羿射日
暑熱伏天,烈日當空,夏天也是一年比一年更熱了,35℃以上的高溫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最近小編在朋友圈看到有小伙伴用“七月流火”來形容酷暑——其實這是錯誤的(敲黑板~)。這四個字出自《詩經·豳(bīn)風》,此處的“火”不讀“huǒ”,讀“huì”,指東方蒼龍七宿里的心宿,又稱大火,即西方天文學中的天蝎座α星。
我國古代采用農歷歷法,農歷七月相當于如今的八月末九月初。因此“七月流火”,恰恰說的是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
那古代夏天究竟有多熱呢?
提到這個,小編第一時間想到了“后裔射日”的故事——十個太陽當空照。燃鵝,在現今的認知范疇里這僅僅是個神話傳說,難以考證。
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所載,我國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出現在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那一年,極端高溫幾乎遍布半個中國,整個華北地區都進入了“燒烤模式”。《續東華錄》用“威暑”來形容當時的天氣,即天氣熱的像發了威要吃人的老虎。
這其中,當以北京的情況最為糟糕。當時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在筆記中記載:“1943年7月13日以來,天氣炎熱到難以忍受,許多窮人和胖人中暑死亡,引起了普遍的驚慌。乾隆皇帝下令在北京的街頭和城門派發藥物,命令官員采取救助措施,以減少中暑和死亡。”
那當時北京總共多少人被活活熱死呢?朝廷的官方統計數據稱:“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內已有11400人死于炎熱。”但宋君榮的筆記認為實際被熱死的人數應當不止這些,加上其他地區,死亡人數之眾可想而知。
據氣象專家研究換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北京的氣溫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的氣溫更是高的驚人,達到了44.4℃,這一紀錄至今未被打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