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書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例子。
有一年暑假,我跟隨學校的一個愛心社團去湖北省某鄉村支教。到達后,當地鄉政府的領導先請我們吃了個飯,說鄰村很缺支教老師,飯后開車把我們了送過去。結果又是一頓飯功夫,我們的目的地再次改變。到達最終的目的地后,我們從車上下來,鄉干部打著哈哈道歉,我看同伴們情緒也不高,就自作聰明開了個玩笑,說道:“我們這真叫打一槍換個地方。”沒有人接腔。
后來,我們隊里一個研究生學長私下跟我說:“咱是來支教的,不是來打游擊,也不是來干違法犯罪的勾當的,你今天說的那句話很不合適。”我聽后很是慚愧,學長又委婉地勸我,說話謹慎,拿不準的話別說。我點頭稱是,跟學長道歉,也感謝學長的批評勸誡。
這個教訓從那以后一直深刻在我腦子里。說話謹慎,拿不準的話不說!這一保守的說話策略能夠避免禍從口出,但久之也鈍化了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因為缺少犯錯的機會,也就缺少從錯誤中吸取經驗,自我升級的可能。同時,在鼓勵人說話的場合,或者需要一番言辭緩解尷尬,度過危機的場景下,一味沉默,泯然于眾人,往往是能力不足,缺乏擔當的表現。由此可見,什么時候該沉默,什么時候該巧言,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該巧言的時候如何說得巧妙,就是《好好說話》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意思。
《好好說話》的前言部分,首先強調了在這個時代,會說話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然后提了一個全息話術的概念,意思是會說話不是單一的能力,不是說你會辯論,你就會說話,也不是說你演講很有水平,你就會說話了。它是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這幾項能力的綜合。好比你正在給你的上司做匯報,介紹成果時,你需要運用演講的能力,上司有不理解的地方,你需要調用溝通能力,上司不同意你的提案時,你要嘗試著說服他,上司找到跟你意見不一樣的同事,要他陳述他的看法,然后自己在兩種提案中選擇一個的時候,你又要運用到辯論的能力。最后,上司同意采用你的提案,但是又提出了很多要求和限制,這時你須要使用一些談判的技巧,讓上司提的要求不要那么苛刻。一個簡單的場景,對你說話能力的要求卻是全面的。
正文部分,分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五個部分。針對特定場景或特定問題給出建議。比如,怎樣跟上司談加薪(談判)、怎樣鼓勵不求上進的人(說服)、別人借錢時如何應對(溝通)、說話啰嗦怎么辦(演講)、怎樣跟別人撕逼(辯論)……讀起來還是挺有趣的。序言里說,這本書可以當工具書來使用,也可以當短篇小說集來看。如果當工具書來使用,就存在一個問題,生活中需要好好說話的場景千差萬別,我的場景在書里找不到怎么辦?有些場景十分微妙,不知道如何定性該怎么辦?我認為這就是這本書欠缺的地方,在說話這件事情上,術的方面介紹的很詳細,可操作性強,但于道的方面卻說得很淺,缺乏歸納總結。通讀過書中所述各種場景下的話術技巧后,我總結出好好說話的三個心法。
第一:弱化自我,突出對方。
弱化自我,是要弱化自我表現的欲望,弱化自己的存在感。突出對方,是要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注,讓他感覺到他是唯一的,獨特的,有存在感的。
“溝通時,用反問和追問的方式逼迫對方承認自己的觀點,這是大忌。這可能使溝通變為爭吵,讓對方關上對你的門。溝通是要拉平二者的關系,讓彼此都能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以前經常有朋友在微信上問我說:有個事情,我想聽聽你的看法。朋友把事情說出來后,我心里哦的一聲,這不是###問題嘛,這方面我看書多,論據豐富,讓我來好好說教說教。我就開始掉書袋子,當對方提出反對意見時,我用反問句懟回去,還在句末加上“呀”“么”“吧”緩和語氣。對方不說話了,我又用追問句鞏固勝利果實。就這么把一場溝通變成了輸出自我觀念的辯論。等對方徹底沒聲了,或者說“你說得對,我再想想”,我就洋洋得意自己的勝利了,還不忘加一句“恩恩,下次再討論~”哪里有什么下次哦!人家沒在微信上拉黑你已經很給面子了。回首往事,真覺得自己跟個傻瓜一樣。
當別人問你“我想聽聽你的看法”的時候,他/她其實是在說“我想你聽聽我的看法和感受”。而當你否定對方的看法時,對方會感覺自己這個人被否定了。你勝利得越徹底,這種否定就越徹底。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孟老先生誠不欺我!
文章開頭的例子里我說錯話的原因,也是因為想自我表現,自作聰明,結果弄巧成拙。當朋友找你談心,重要的不是表達自己,而是彼此愉快,為能有對方這樣一個好的聽眾。
書中還說到用自嘲的方式主動暴露弱點,用自謙的方式贏取他人信任。這些都是弱化自我的途徑。
突出對方。比如初次見面,你問對方的名字,他/她說出來之后,你說:“這個名字很常見”“我有個同學也叫這個”。這就不太恰當,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問對方,誒,你為什么取這個名字?用這個字有什么含義么?我想大家都會享受被別人在意的感覺。
第二:曲線救國,而非直接對立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和我們交談的對方本身帶著情緒。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打擊和否定對方的情緒。不要說“你冷靜一點”,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你現在很不冷靜”,對方八成會懟回來“我哪兒不冷靜了”,情緒更加激動。也不要嘗試以理服人,給人灌輸理性。情緒本身就是理性的絕緣體。我們應該順著對方,像哄小孩一樣,表達感同身受。等大家站在同一陣營后,再慢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比如,當你的朋友被人惹怒,非常不冷靜,要拉著你干傻事兒的時候,你怎么勸?不要說“你冷靜一點,大度一點”,也不要說“你這么做自己也會受損,很劃不來”。你應該跟朋友一起罵那個人,甚至罵的比朋友更狠,表達同仇敵愾。然后跟朋友說:來,咱策劃策劃怎么好好收拾他。詳細計劃的過程中,你的朋友應該已經冷靜了。情緒都有一個持續期。
又比如,當一個人沖你生氣,發脾氣,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解釋,解釋無異于火上澆油,你應該態度誠懇的把對方生自己氣的原因陳述一遍,然后說“你完全有理由對我生氣”。等對方氣頭過了,再為自己辯解。
當我們勸別人做某件事的時候,也可以嘗試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我知道你也不容易…”“你的情況我也了解…”。通過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理解,拉近兩人關系,變對立為相互體諒,最后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洞察人性,知曉人心。
隨話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如果你想成蘇秦、張儀這樣無往不利的說客,你首先要知道你的每一個游說對象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害怕的又是什么。
比如,你如何鼓勵不求上進的親戚家小孩?高考臨近了,不管他父母怎么反復強調高考的重要性,他就是不肯努力學習。你可能會想,是不是因為他父母的說教,讓他覺得如果高考失敗,整個人生就完了。出于這種恐懼,他才不愿意好好學習。于是你勸他說:“放輕松,高考不會決定你未來幾十年的人生,落榜的成功人士多了去了。”這樣的勸導已經比他父母的說辭好很多了,但可能還是不見成效。這個時候你就要想深一點了。這孩子真正害怕的是什么?是高考失利帶來的后果么?不是的,他真正害怕的其實是即使自己努力,高考依然失敗后的那份挫敗感,那份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這是他最隱秘的心思。當你知道這點,你就可以勸他說:“高考失敗,不代表你這個人就失敗了。高考的成敗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
又比如,有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叫糾正式引導,原理就是利用了人喜好糾正別人的心理。你向B打聽A的事,你說:“前陣子跟A談生意,感覺他特別嚴謹,專業。他私底下也一定是一個一絲不茍,成熟穩重的人吧。”這個時候B往往會忍不住吐露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
如何提升自己對人性的認知呢?讀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書是一種方式,另一種方式就是多跟不同領域的陌生人打交道,增加自己的閱歷。大風大浪經歷過了,自然能舉重若輕,談笑風生。
書里面很多說話技巧,會讓人感覺很套路。我們呼吁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但是當別人跟你玩兒套路的時候,你得知道,然后才能決定自己是用套路破解套路,還是用真誠感化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