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大留美碩士,一位超級學霸,最近因為一封萬字長文控訴父母而火了。
這件事引起了千千萬做子女的共鳴,也引發許多人的鄙夷。
在父權文化的影響下,中國是一個極為講究孝道的國家。
幾千年來,中國人都特別會做父母,做出了規則道義;中國人也特別會做子女,做得感天動地。
這幾年國人卻突然發現,父母不那么會做父母了,子女也不知道怎么做子女了。
我常常會收到讀者提問:怎么才可以跟父母關系親密一些,或者問有沒有和父母關系的書推薦。
心理療愈課堂上,常常看到一些學員在講述與父母相處的故事時會哭成淚人,那種傷心比一千次失戀還要來得痛苦。
一字一句講完,竟全身顫抖,語句哆嗦。
王蒙控訴父母的行為,從中國文化上講,是大逆不道之事。自然有很多人指責王蒙心智不成熟,不懂感恩,不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但似乎有更多人,竟也跳出來,在留言區紛紛傾倒自己與父母的恩恩怨怨。
這讓我感覺,規則已發生了變化。
02
中國人在控制為主的父權文化下,在幾近滅人性的愚孝文化下壓抑了千年,總算開始思考了。
這時候一定會有人問,這樣就好嗎?
思考后,原本和風細雨、感人肺腑的子女關系,忽然出現裂痕,甚至開始風雷雨電。父母不再會做父母,子女也不會做子女,簡直天下大亂,這有什么好的!
歷史上的變動都要經歷腥風血雨,我們要改變扎進骨髓的文化,當然也要動些血肉之力。但這只是一個過程,或者用那句名言講,只是黎明前經歷的黑暗。
王蒙出現了,許多個王蒙都出來了,必會引出眾人對此事的思考與探索。
探索之旅是條曲折的路,甚至充滿荊棘,但走過這段荊棘,必定會迎來陽光大道。
我在給孩子做咨詢時發現,太多父母對孩子的叛逆充滿恐慌,難以承受。
遇到這種情況,我常會對這些父母說:你們該慶幸。你們的孩子,在該叛逆的年齡叛逆了,沒有讓這個叛逆延遲發生。多少人在該叛逆的時候被壓抑著,直到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甚至更晚時,才突然爆發叛逆,這種爆發常有著洪荒之力的破壞性。延遲的叛逆,對孩子生命的傷害才是最大的。又有許多人,一生都不敢叛逆,不敢叛逆,他們只有學會討好,學會壓抑,學會自傷。
再說延遲叛逆,王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成年后,他突然拉黑父母,拒絕回家,在三十四歲時還會寫一封長文控訴父母。
遲到太久的叛逆,一旦爆發,就是會有一種厚積薄發之勢,一種驚天動地的悲鳴。
很多人為王蒙的父母擔憂,替他們憤恨,居然養了這么一個白眼狼。
其實,王蒙父母如果會靜下心感受孩子,看到的應該是王蒙的愛,而不是恨。
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是由原生的愛鏈接,就算有恨呈現,那也是因為愛的熱切。
恨有多深,愛就有多深。恨是愛的證明。
愛是鏈接,恨是鏈接,拒絕也是鏈接。
王蒙對父母有著強烈的拒絕和恨,說明他還繼續與父母有著很深的鏈接,說明他還牽掛著父母。
這種牽掛以恨的方式呈現,只是因為他太渴望父母可以全然接納自己,可以無條件地愛自己。
王蒙的父母當然愛他,但他們愛的方式太自我。他們給的愛,是他們自己需要的愛,而不是王蒙需要的。所以他們付出再多,王蒙都接受不到愛。
03
很多子女在成年后,開始對父母有抱怨,很多時候,是源于曾經對父母期待太高了,把父母神化了。
就像我們從小唱的兒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父母對子女最是無私奉獻的。
在這樣教育洗禮下,孩子們對父母有著非常高的期待,這種期待甚至成為信仰。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并不是塊寶,發現父母原來也會自私。
這時候,仿佛大夢初醒,竟有一種被騙了的感受。
于是,各種復雜情緒涌上心頭。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知道,父母也有很多心理創傷未被看到,父母也很脆弱,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也許,我們對父母的抱怨會少很多。
04
有人說,心理學動不動搬出原生家庭來解釋一個人當下的情緒,實在太無聊。
可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的確有著重中之重的影響。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一個人的核心人格,在六歲就形成了。所以,想更通透地解決一個人固著的情緒,還真需要探索TA早年的經歷。
探索的過程,是一個看到的過程。
一個人忽然看到,原來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了這么痛、這么深遠的影響。這當然會激發出TA憤怒的情緒。但是,這何嘗不是走上了成長之路。
憤怒被看到后,要啟發憤怒的情緒從身體中走出來。當被積壓于身體深處的憤怒走出來時,身體才有空間讓理解和接納走進去,愛才有空間滋生。
對于早年經歷的探索,其實是一門很嚴謹的學問,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最好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啟發和陪伴,這樣才能找對路,走穩這條路。
而當下很多人,常常簡單地對照網上的心理文,市場上的心理書籍,便進行自我剖析,以此探索自己的早年經歷。這種淺顯的探索,常常只能看到表皮,常常只會讓自己看到憤怒。
這些憤怒如果只是被看到,而沒有走出來,那么到這一步,很多人就卡在那里,便開始為自己種種挫敗找到合理的借口,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怪我爸媽。
由此,在許多人看來,心理學反而成了制造矛盾的黑鍋。
05
心理療愈這條路,并不是一條簡單的路。
世間的道理很容易懂,但情緒沒有出來,道理反而成了另一種壓制。
如果通過讀讀心理文與書籍,就可以徹底疏通自己,那心理咨詢師都要下崗了。
在心理咨詢室,咨詢師通常不會給來訪者講道理,而是跟著一個個線索,找出固著于來訪者身體內部的情結。
隱藏于情結背后,那些被高密度壓縮的不安情緒,那些因不敢面對而被遺忘的記憶,那些因恐懼而不敢脆弱引發的焦慮……都要被看到。
渴望需要被接納,空洞需要被填補,創傷需要被處理。
王蒙在接受心理治療后爆發出了憤怒,這沒什么好擔心的,憤怒只是個過程。
當憤怒化解后,終有一天,他會接納,會理解他的父母,會與父母好好相愛。
聽說,王蒙為了療愈父母帶給自己的創傷,決定讀心理學博士。其實,他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太愛父母。
因這份貪嗔癡的愛,他渴望父母能對自己無條件的接納,也盼望能無條件地接納父母。
我相信他在學心理學的路上,會看到原來父母內心住著更為脆弱的嬰孩。
看到父母的脆弱,他會悲傷不已,會感同身受地心疼。
他會理解父母為什么只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愛他,他與父母間因愛生恨的怨會云消霧散。
看到父母的脆弱,才能看到父母對自己原生之愛的力量,才能接收到這份力量。
帶著這份力量,從此,他會全然接納父母給自己的一切,他會承擔起自己后半生的一切責任,會過好自己一生。
06
70、80后的父母,生于50、60年代。
那個時代的人,生活在一個匱乏的年代,他們極度缺乏父母的關注與無條件的接納,又經歷了社會太多震蕩。
其實,他們能把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養大,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如果我們這一代,可以穿越到那個年代,讓我們來替他們做父母,我們也不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但好在,時代一直在進步。
前幾天我在深圳參與了一個青少年孩子的冬令營活動,欣喜地發現,當我們80后還在通過觀看《無問西東》找自己時,現在00后的孩子已經活出了自己,綻放了自己的靈性。
記得中學英文老師說,西方人比較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中國人更加collectivism(集體主義)。從那時起,我就很羨慕西方人的個人主義獨立精神。
如今,越來越欣喜地發現,中國人也在走向個性化的路上。
當下的孩子,越來越individualism,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創造力。
千年父權文化的壓制感正在遠去。
生命的意義在于傳承,傳承的路途會有曲折,但終能到達終點。
作者簡介:清心,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講師,心理系自由撰稿人,簡書心理專題推薦作者,簡書伯樂。
如果你生活上,情感上有所困惑,可以客觀、詳細描述事件、困惑點及訴求點,以郵件的方式發給我,并接受清心在微信平臺公開回復,清心愿意為你免費解惑。不接受私信形式免費咨詢,謝謝理解。情感郵箱見個人簡介。如果想預約咨詢,可私信聯系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