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前輩告誡說:“一個人走向社會,要注意三項管理:時間管理,財務管理和人脈管理”。財務管理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財富基礎,人脈則靠長期積累,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能夠著手立做的也只有時間管理。如果能在較早的時候做好這一點,養成好的習慣,也將受益終生。
前段時間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參加了一場線下分享會,主題是年度計劃制定,在探討過程中發現大家在時間管理方面遇到不少問題,嚴重的甚至因此產生焦慮。總結下來,大家對時間管理的認知大致存在以下三個誤區。
? ? ? ? ? ? ? ? ? ? ? ? ? ? ? ? ? ? ? 貪 ?婪
回頭看看近幾年,英語、寫作,一時興起還學起繪畫、插畫、尤克里里……好像什么都感興趣,什么都想要,最終什么都是淺嘗輒止,除了跑步健身還斷斷續續堅持5、6年,其他沒有一件事情是堅持下來做并出成果的。看看自品牌爆發的這兩年,成就了一大批出身普通,但憑借著堅持和死磕一件事而迅速發展起來的達人們。羅振宇的死磕60S、李笑來的《和時間做朋友》、秋葉的PPT、剽悍一只貓采訪100位牛人……
同樣是一年12個月,如果堅持核心只做一件事,就能出結果。比如剽悍一只貓,用2016年一年時間,通過采訪100位牛人,堅持每日更新公眾號,自媒體平臺積累了40多萬粉絲。試想如果貓哥當年在約訪了20位后,突然又想回去教書,又想做演講,還會有現在的成果嗎?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要想出結果,做出成績,可以做的事不要超過三件,但最重要的始終只有一件。在知識爆炸的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是給自己做加法,生怕錯過哪些干貨,而是要不斷做減法。如果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最終會一無所獲。
? ? ? ? ? ? ? ? ? ? ? ? ? ? ? ? ? ? ? ?刻 ?板
在分享會現場,同學A介紹了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早上4:30起床,每做一件事都要記錄下來用了多少時間。甚至連平常吃飯、上廁所用時間都記錄下來,浪費1min時間都覺得是在犯罪!然而他當時的狀態并不好。聽到這樣的時間安排欽佩之余,而又覺得并不可取。
為什么這樣說?在大多數看來,似乎爭分奪秒就是高效,不把自己時間填滿就覺得是在浪費,這樣很容易造成心理負擔,影響心情,心情不好效率也高不到哪去!
我讀書那會也經常提前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件清單。幾點到幾點都寫好了,記錄下來的好處是至少知道自己一整天都做了什么。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對新知識大都是通過學習、總結、使用和不斷改進而掌握的。然而有一大部分人對時間管理的認知只是停留在記錄層面,完全按照清單去做,到點就切換到下一個任務。最終你是知道自己幾年前做了什么,如果所做的事情沒有結果又有什么用呢?這只是填滿了自己的時間,并沒有創造太大價值。時間久了把整個人搞得疲憊不堪,很難堅持下去。
人,畢竟不是機器,是有情感的。吳曉波曾說過: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這樣把時間都排滿了,哪還有可以用來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如果以結果為導向,不僅促使快速成長,相信達成目標后也會成就感爆棚。效率高了整個人都輕松了。
? ? ? ? ? ? ? ? ? ? ? ? ? ? ? ? 完 美 主 義
在探討過程中,有個年輕媽媽站起來說自己最近總為不能夠8:00準時早起而感到焦慮!(咳咳,現在的辣媽們都長得好看還上進,帶小孩、健身、學習幾手抓,表示欽佩)早睡早起是好,但具體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出發。大多計劃能完成90%就已經很不錯了,剩下的10%拿來追求。做不到也沒必要自責,下次做的這此次好就足夠了。再說任何的安排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按照實際情況隨時做出合理調整,一次次精進,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整體來說,時間管理的出發點不僅是一些技巧和方法,而是為了更高效的達成目標。要做的事情才是核心,而不是時間管理本身。時間管理也更是自己的理念、價值觀的體現,期間也更容易時時覺察自己情緒,甚至幫助自己定位個人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