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于城市初體驗
北京,盡管它有諸多不美好,但它仍是許多人的夢之都。
為什么它讓人前赴后繼、流連忘返?這個問題思考了太多遍,順帶問了自己想不想留在北京。
去過散落在東西南北的幾個城市以后,我開始膽敢評價大家心目中的京城。論長相,不如上海、香港洋氣。論氣質,比不上蘇州、寧波溫婉。論風情,它不及云南、西藏那般異域風情。
它時而洋氣時而土氣的打扮著實讓我有點詫異。三里屯的確足夠繁華,但依舊替代不了首爾在我心中的地位。它高樓林立,樓與樓之間的距離有點寬,如此一來,樓房雖然有20幾層,卻不顯高,這和帥小伙長著一張不顯高的臉是一個道理。所以呢,京城樓多、樓高,卻不密集,給不了那種足足的繁華即視感。也難怪,朋友和家人來訪,說怎么和家里的感覺差不多。
京城,如果它是個姑娘,大條、隨性自然是不在話下,它正大光明地給路人看它的不算太干凈的小街道,大樓什么的給人灰蒙蒙的感覺;不算太晴朗的天空,8、9月的好天氣還算美;不算太內斂的老百姓,路上常看見吵架,那京片子震耳欲聾,令人發麻呀。
印象中,它做的菜應該最好吃,事實卻不然。待我嘗遍胡同菜、川菜、東南亞菜種種菜之后,得出以下結論:烤鴨只有肥瘦之分,味道大同小異,南方人更愛菜市場里20元一只的烤鴨;川菜的味道在老家也能得到滿足;味蕾對東南亞菜系的適應性強,可多次嘗試。但是,如果有足夠的獵奇心理,的確可以在北京吃遍大江南北的美食。
它還有被人慣出來的壞毛病,譬如高高的房價和變態的車牌搖號制度,依舊讓人瞠目結舌。有車卻3年沒搖上號實屬正常,為了就醫半夜就跑去排隊也沒什么奇怪。小家庭為了孩子教育的問題,苦苦考慮到底是去西城區還是海淀區,說是西城區教育水平比較均衡,海淀區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可它為什么讓人前赴后繼、流連忘返?原因復雜,想想應該結合人物故事來探討。
貳 ?關于人物故事
以前聽說,京城是個人來人往的城市。你若要來,它接納你。你若要走,它不留你。來京快3個月了,見過一些人,同他們交談過,似乎慢慢理解大家選擇京城的原因。
60年代出生的張sir生于農村,畢業于名校,留在北京,進入機關,對一名農村學子是最好不過的選擇。在北京,入公職是最公平,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所以,張sir留在北京,在同一個單位呆了幾十年,慢慢地爬上了現在的職位。
70年代出生的楊教練,是北京市游泳隊的退役運動員,臉上滿是褶子的河南人。他是我的游泳教練,挺那那啥,見人熟的。他和我說,退役之后,開過一陣小店,后來經營不善,就做起了老本行-教人游泳。十幾年教的學生大概5000人,學生中曾獲得全國業余組第三。所以,北京市場應該還是不小,只要你善于去發掘。
80年代出生的的小G和小Z來京的經歷有點像,通過公務員考試,辭去之前的工作,奔赴大國家機關單位。一個抱著家國天下的情懷,一個為了看更大的世界。同樣的是,辦事都干凈利索,情商頗高,部級單位奏是需要這樣有熱血、有沖勁的年輕銀。
C氏夫婦,一個是大學老師,一個是私企中層,相識于韓國,相戀于北京。一個來自東北,一個來自西南,扎根在北京,真是緣分。每周樂此不疲地參加各種活動,音樂會,話劇,畫展,登山,徒步…。因為有北京的各種文化資源,兩夫妻的生活過得越來越滋潤,見面幾次,愈發覺得他倆再遇見更好的自己。
之前認識的li姐姐,從地方上借調到總部,因為有機會留京,可解決戶口問題,她義無反顧的奔赴北京。幾次談話中,她說留在北京,以后孩子讀書方面,就算是幫女兒pk掉了很多人。
90年代出生的麗姑娘,當年高考以全省第三的成績考入北大經管學院。本科畢業后直接工作,之前就職于王府井大街上的某知名公司,工作滿三年后跳槽到現在的公司,做私募工作。我問姑娘,以后會考慮離開北京,去其他地方么?姑娘說,有更好的去處,應該就會離開。在北京的許多人,都是在為以后積攢更多的經驗。
慢慢地,就發現北京它自帶內生平衡機制。前年流行一篇名為“貧窮再難出貴子”的文章,文章大概是說階級很難逾越,很多人從出生起就落后于別人。不能否認文章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在北京看到了許多實例,足以駁回文章的觀點。有多少人普通家庭的孩子,培養出了品學兼優的孩子,他們在北京努力著、也掙扎著,最后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堅信,這是一個你努力便有回報的城市。我堅信,這是一個即便你是土著也未必拼得過外來人的城市。
北京,它是包容的,各個階層、各種膚色、各種宗教,統統聚于此。它不會恥笑你的奇裝異服、怪異舉止。它給你足夠的空間,你可以大開腦洞,盡可能發揮想象力。你想做的事,你都可以在北京找到源頭。包容一詞還是過于文雅,我更喜歡用接地氣這個詞。
你若要來,它歡迎你。你若要走,它不留你。
我只是個過客,想從身邊人的經歷中汲取養分。衷心祝愿各位實現自己的京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