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參加運營分享會,船長分了四個板塊講了整整4個小時,太具體的已經忘記了,下面就自己感受比較深的幾點做個總結分享給大家:
寫作運營板塊:多描述細節。
因為近期有斷斷續續寫作,不免會考慮如何寫出吸引人的文案。這一塊結合船長和之前聽frank老師的分享,整體寫作分三個段位:
1.傳遞有價值的信息 。
2.傳遞情感。
3.傳遞你的價值觀。
而寫出好文案的技巧,不是那些假大空的客套話,而是真實、善于描述細節,通過文字給讀者呈現出一幅畫面。比如有這樣一段話: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鱷魚正月入水面;
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云端;
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
有一些在寫字樓里永遠遇不見的人。
這樣的文字,與這樣的描述相比:“哇,這里好美好美!美的不要不要的…” ,沒文化,真可怕!哈哈哈~
形容詞多了,反而越顯得蒼白無力,而事實和數據是難以辯駁的;所以要多講細節,多講產品使用場景。
而這些樸實的文字可以傳達你得信息和感情,段位足夠的話還能夠傳達出你的價值觀。
再來回想一下我們讀小學時,經常被老師拿出來作為范文在課堂上讀的,往往是什么類型?大多屬于華麗的辭藻一點點的拼湊,比如A同學今天用了一段大家都沒用過的排比段落,有可能就會成為范文。到了高中,課本中有不少文章就是論證類:論據、論點、論證等。作文也不免會向這方面靠攏,也可能是比較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有不少作文就是論證類型;就連數學題都有每次必考的證明題,有時還需要點反證法!到后來接觸文學作品,大多是對生活的實實在在的描述,畫面感極強。說文學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點都不為過。
越來越發現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是有用的哦。
成長板塊:多問為什么!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但有極其相似的兩片,過往的一些經歷就和船長極其相似。
船長在介紹自己經歷時有談到這樣一個現象:自己過去無論是讀書還是打籃球都是普普通通,就連打游戲都很難出彩。直到遇到過去的一位老板,發現不僅讀書一路順風,從名校到出國讀研再到創辦自己的公司,一路走來似乎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就連打游戲都是局局虐人。這到底是為什么?
通過不斷地觀察和反思發現這樣一個秘密:那些優秀的人總是善于思考。就拿打游戲來說,普通人著急的是趕緊再來一局,而那些優秀的人并不是基于開始,而是現總結上一局哪里做的好,下一局繼續堅持,哪里不好需要改進。這樣再來新的一局就會側重分明,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是盲目的無效重復。每一次新的開始都是成長,與不善于思考只是習慣性的再來一局的人來比,不勝出都難。寫到這里突然發現,無論做什么都是一個道理,工作也一樣,與上一篇文章觀點相似:如何用一年時間獲得三年工作經驗?無效的重復工作帶來的成長屈指可數,如果每一天都總結,每一個項目都去復盤,不斷優化提高效率,一年獲取三年經驗輕而易舉。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善于問為什么,善于思考的習慣更是無價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對常見的現象想當然,要多問為什么;終止無效的重復動作,無論做什么,多總結,多思考有沒有更好地辦法去解決問題;多復盤,每一局都是新的起點,而不是原地踏步。
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錦囊已在手,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
別問我為什么只有兩個板塊,只因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