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百年孤獨》了。讀了幾十頁了。
記得,最早大約在2014年左右,在網絡上發現了這本書。可能是在馬爾克斯先生去世之后的一段時間。馬爾克斯是2014年4月17日去世的。當下就買下了。每次發現好書,我都會毫不猶豫買下。只是,讀可能就要很久以后了。因為,總是容易為瑣事牽絆,而淹沒或淡忘了初識時的詩意、美好、興奮和激動。
2016年8月左右,二媽(嬸母)因癌癥去世了。那時我正懷著女兒,9個月左右,媽帶著侄子一起過來照顧我。媽和二媽感情最好,但二媽去世時她卻因為我沒有回去,擔心我會隨時有動靜。她那兩天魂不守舍的。我知道,那次媽的心里一定翻江倒海,做了很久的思想斗爭。最后,她選擇了陪伴在我身邊。難為媽了。那時,愛人還遠在深圳工作。
二媽,走了,很多人都放不下她,想她。二伯就空落落一人了。堂弟那時也在深圳,還好二姐家距離二伯近。她經常回來給二伯做做飯,買點吃的,收拾收拾。爸媽都挺羨慕的,夸二姐孝順。我也這樣覺得。她喜歡花,也喜歡文字。
我也總思念著二媽,想她經常到我家里來和媽聊天。還和媽一起做過被子。我結婚時的被子等行李,也是二媽陪著媽一起準備的。15年五一在老家結婚辦婚禮,二媽那時病得已經比較重了,需臥床。二伯過去參加了我們的婚禮。那次很多親戚都去了,還有幾個高中同學和一個大學同學。距離近,從我家到婆家只有二十幾里地。挺熱鬧的。婚禮的主持人是愛人的堂叔,與愛人的爸爸是同一個爺爺。我該叫公公的。但還沒能改口,他就猝然離世了。我的心里也留下了一個永久的遺憾,在他做頸椎手術時,沒去唐山醫院看望他。那時很矜持,覺得還只是談戀愛期間,更重要的是,很不懂事,愛人那時一直醫院陪護,電話問候下也好。我什么都沒做。沒仔細想,或沒在意這件事。待我生了孩子,成了家,慢慢才明白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
二媽,雖然沒去我婆家,不過結婚那天她到了我家。我特別開心。送我出嫁的人都是我的親人們。他們是陪我長大的人,見證我成長的人。二媽是給我鼓勵最多的家人。她總說,喜歡聽我說話,說我講道理。后來明白,自己很多時候很不懂事。注意不到別人。哪怕長輩。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但二媽總是能發現我的優點,也許我不是講道理,說不清是什么,但她總是鼓勵和肯定我。在整個家族中,二媽給我的肯定是最令我難忘的。因為,她是發自真心的。鼓勵和肯定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小時候,也喜歡去二媽家,在他家不拘束,很自由。二媽和二伯插科打諢,很是快樂。二媽也是懂幽默的人。我們家在這方面,少了很多,神經總容易繃得很緊。
二媽葬在了我家門前田地里,河邊旁。是二伯家的自留地,在爺爺奶奶的墳頭旁。每次媽從燕郊一個人回老家,我都會想,當她打開南大門時,是不是就會想起二媽。每當想到這里,
我就會自責,當時應該更堅定一些勸媽從南京回去送二媽最后一程。但最后還是因為我,給媽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她們是情同手足的姐妹。有時,我想,二媽會理解媽。只是我又再一次不懂事。不知該如何原諒自己。
二媽走后不久,想著二伯我又再一次想起了《百年孤獨》。那時,我還不知道這本書具體講什么。只是看網絡介紹知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獲了文學大獎。孤獨,和二伯相伴了。二媽在時,盡管不能做飯,下地干活了,但有她在,二伯出來進去就心安,就有個伴兒,踏實。二媽有時愛罵二伯,“大肉蛋”,“八腳踹不出一個屁來”等等。二伯,的確不愛說話。他總是喜歡聽別人說,哪怕孩子們講話。二伯總是比較沉默,大伯、三伯和爸爸都好說。二伯愛笑,常面帶笑容。他也幽默。喜歡看書,喜歡音樂,喜歡鉆研東西。
受二伯影響,堂弟自小就喜歡鼓搗東西。二伯收來的舊收音機,舊物件,他拿起就拆拆卸卸,一個人安在一處玩。因此,他自小就喜歡動手,喜歡動腦筋。只是當時二伯家里條件拮據,供不起他繼續讀書了。臨近高考前的幾個月,二媽幾次和弟弟說,考上也供不起了,也來我家里說過。現在,我理解了二媽作為一位母親的心情,可能想看看爸媽是否能幫堂弟一把。后來,堂弟還是輟學了。去年,爸有次和我聊天,他還又提到了這件事。他那時和媽壓力也很大,我們姐弟三個讀書,一家人的生活,他真擔心可能供不起堂弟,因此沒敢松口。這也成了積壓在爸心里的一個痛。爸有時因為過于謹慎和緊張,還留下了另一個類似的遺憾。
不過上不上大學都不要緊,那也不是最緊要的。堂弟雖然被迫放棄了讀書,但他依然闖出來了自己的一條路。條條大路可通羅馬。堂弟也不太愛說。當時我們十來個孩子,他最受太奶奶、爺爺奶奶的喜歡和偏愛。長得像二伯。
我最喜歡問二伯家里的故事,比如太爺爺和太奶奶,爺爺和奶奶。二伯和爺爺長得最像,白白的皮膚,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還有一點絡腮胡。原來聽父輩們說,二伯出生后,惹得全家人歡喜和喜歡,因為長得好看,太奶奶尤其喜歡,家里的其他親戚也喜歡得很。爸爸十六七歲時想和他的姑父學木工,但被姑父破了涼水,說他不適合學這個,二伯合適。不過,爸爸脾氣倔強,越是被否定越是要學,逆流而上。后來,多年以后,爸最后也真的沒有再繼續木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的空間立體感不太好。我們常拿這件事開爸的玩笑,爸也自謔,他總打趣說帶出了大舅一個徒弟呢!爸不太愛開玩笑,媽和他開玩笑,他常常當真急了。想一想,我就想笑,也心疼他。
同時,二伯后來也沒有學木工。很可能,他不感興趣。二伯喜歡讀書,喜歡音樂。他后來和破爛,賣廢品。小時候不明白,現在,我想二伯一定是被舊書和老物件等吸引了。走街串巷的和破爛,淘寶物,真是一種樂趣。這兩年,我也特別喜歡逛舊書店。廢品不過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一些東西在有些人眼中是垃圾,同時,在有些人中卻是寶物。大伯、三伯和爸爸都做生意,從最初騎著自行車到各個村子走街串巷賣鞋子,到后來,開著三輪車到各個市場賣鞋子。二伯一人騎著車子繼續他的事,和破爛兒。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無煩無惱無憂慮,世態炎涼皆看破,走呀走樂呀樂……”
送了二伯《百年孤獨》,我卻一直沒有忍心再向他提起問他讀了怎么樣。因為,不想對他提“孤獨”這個詞。
自己也一直沒有讀,直到上周看到陳亦新老師寫的“百年的孤獨,千年的宿命”,我才又想起來《百年孤獨》。讀完陳老師的書評,我迫不及待地想讀。也想挑戰下自己。
我更想問問二伯這幾年讀了幾遍,有什么感受。不過,我還是,不愿再問。
二伯肯定能讀懂的。
春節時,二姐在家庭群里分享了二伯電子琴彈的曲子。看了更加想念二伯了。快有四年回老家了。很想念家里的長輩和一草一木。
村南的那座石板橋,橋那邊的羊腸小路,一橋一路,曾經留下了我最快樂的童年。在石板橋邊,洗衣服。河水那時是那么地清澈。時常看到一名小魚兒,小蝦,還有河蚌。洗衣服時還會常撿到硬幣。踹在衣兜里,留著買雪糕。也會和小伙伴們摸魚或蹲魚。一年摸魚,腳被破了的玻璃瓶炸了一個大口子。那次后,就再也不下水摸魚了。
還記得一年冬天,在河面上滑冰時,不小心一條腿掉進了冰窟窿里,那時真是怕極了!幸好,河邊的竇家大媽發現了,一把把我拽了上來。有點不敢想象,如若沒有竇家大媽那一把,……
那條羊腸小路,是離開村里的小學升入五年級之后,我們要去三五里外的另一個村子讀五六年級。那所小學叫西北宅聯合小學。盡管只有兩年,那里卻留下了童年中最快樂、最絢爛多姿的學習和生活。
十多年,快二十年沒回去了。但它一直在我的心里。永遠不會忘記。那里像是我永遠的根。想起它,我就覺得溫暖,開心,快樂,充滿力量。想起它,我就覺得找回了自己。
想念學校里的老師們和同學。班主任楊愷老師,數學老師胡秀平老師,音樂老師孔老師,體育老師王老師,還有徐校長,及隔壁班班主任,教語文的徐國會老師。徐老師已經于幾年前去世了。大伯家堂姐是他的學生,敏姐告訴我時,我驚訝得不行。瞬間覺得怎么可能?他還那么年輕,總是那么精神抖擻,穿著從來不馬虎,干干凈凈,立立整整的,站似一棵松。想起徐老師,總覺得他也許會唱京劇,而且適合唱旦角。
還想起我的同桌媛媛,唐麗媛,后來改了名字叫唐媛媛。她是全校長得最美麗的學生。那時,總羨慕她穿的衣服,還有用的文具。記得,那時,她經常穿一件水紅色帶點點的休閑襯衣,領口有可以系的蕾絲線。媛媛很瘦,個子高高的,手細細長長的。她坐里面的座位,我坐外面。媛媛性格比較急,那時不知道為什么,她偶爾會不開心,低頭鼓起腮,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前面,有點敵意。字稍顯潦草,字跡比較輕。后來,又發生了一件事。最近幾年,我才理解了一些為何她有時會不開心,會煩躁。不過斯人已逝。今生再也無機會相見了。
六七年前,她晚上駕車回家時,在石門轉彎附近不幸出了車禍,車子撞在了山體上,當場車毀人亡。那里是事故比較高發之處,當時媛媛一個人車子開得應該也比較快。
小學畢業后,我們就失去了聯系,她去了市里讀初中,我在鎮中,高中也不在一起。沒想到,十多年沒有聯系,第一次得知她的消息,竟是她的意外離世!二十六七歲,正是最美的時候。媛媛在家鄉的清東陵景區工作,聽同學說她嫁了有錢人。
當身邊開始陸續有長輩和同學去世的時候,我的生命和世界其實也在發生著變化。可原來沒有思考過,大多一聽而過。
有些人的離世,可能是為了提醒我們有些東西距離我們也不遠。有的人的離世,可能在啟發我們生和死沒有區別,死生一如。視死如歸。
附:
? ? ?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 ? ? ? ? ? ? 宋 ·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