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諸位,好久不見。
剛剛一個人在家看了部電影《依然愛麗絲》。我喜歡這個故事,雖然有點悲傷,但沒有刻意煽情的情節。
這電影講了個什么故事呢。
女主角愛麗絲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語言教授,認職宇哥倫比亞大學。丈夫亦是醫學方面的教授。三個子女,優秀孝順。典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幸福美滿。
然后,在一次大學演講中,她忘記了要說的話。在大學校園跑步,忘記要回家的路。她開始不記得事情了,她開始有些恐慌。一開始她沒有告訴丈夫和家人,于是去看神經外科醫生,做一些記憶測試和核磁共振。
再次回到醫院復查,核磁共振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記憶測試結果不理想,醫生建議做斷層掃描,因為愛麗絲的病征與Alzheimer's (阿茲海默癥)相似。
冥冥之中不安和害怕一直侵擾愛麗絲,她告訴了丈夫約翰。顯然,約翰試著去否認,并安慰愛麗絲也安慰自己,That is a sigh of getting old.直到愛麗絲發火,it feels like my brain is fucking dying and everything I've worked for in my entire life is going.
關于阿茲海默癥,原先我以為只是老年癡呆,類似感冒,老年人才會得的一種病。原諒我無知,電影里醫生說,此病是因為大腦出現高淀粉樣蛋白,而且是遺傳性極強,跟基因有極大關聯,已經開始“年輕化”的趨勢,早期認知障礙惡化很快,特別是針對高學歷的人群會更快?!昂埂?br>
病征越來越現性,Alice教學開始困難,課程內容變得混亂被學生投訴,她不得不告訴同事患病真相,停止工作。挫敗感正在一點一點侵蝕她以及親近的人。Alice說,她恨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她希望她得到是癌癥,這樣她就不會羞愧愧,癌癥病患可以得到用情和理解,而阿茲海默病患只會因為怪誕的行為認為社交障礙。
一向已聰慧為傲的Alice,在參觀了療養院后,也許是不能接受隨著病情嚴重,完全失去自我和記憶的那個自己,她給自己錄了“自殺教程”的視頻。做完這一切,她開始變得從容,與丈夫同去海邊小屋度假,追憶過去的美好。她用手機記錄問題幫助記憶,延緩病癥惡化。直到她忘記自己身在何處,慌張找不到廁所,崩潰之下尿在自己褲子上?,F實再一次打擊她的自尊和信心。
醫生告訴她,她記憶力在衰退,但腦力依然靈活,鼓勵她不要放棄希望,可以柏拉圖式的堅持著。Alice沒有放棄,她一直都是內斂克制的,她甚至要在阿茲海默癥協會做演講,講自己的感受,講這個病對自己意味著什么。演講很感人,please not think that i'm suffering,i'm not suffering.i'm struggling,struggling to be a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
可現實總殘酷,她忘記自我和記憶的痛苦一直折磨她,甚至折磨到她忘記自己患有阿茲海默癥。當她陰差陽錯打開了之前為自己錄制的“自殺教程”,最揪心的是她不能完整記住自殺教程的步驟,只能一遍一遍重復看視頻,好不容易拿到安眠藥,被突然回家的看護打算,僥幸對過自殺一劫。這算是幸運還是不幸呢,她連最后帶著尊嚴死去的機會都沒有了。她雖然活著,事實上已經死掉了吧。
我們之所以為我們,是因為過去的每一次選擇和積累成為記憶,然后造就了現在的我們。如果記憶不復存在,我還是那個我嗎?Alice依然還是Alice嗎?失去記憶和語言,沒有了思考的能力,沒有了感知能力,不就變了一座孤島,和這個世界斷了聯系,迷失在蒼白里,還有比這更可悲、可怕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