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愛麗絲是一名大學教授,家庭幸福,兒孫滿堂。可是50歲的她卻罹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老年癡呆癥)。整個故事就圍繞著愛麗絲和阿爾茨海默癥毫無希望的斗爭展開。
雖然前路一片黑暗,但愛麗絲依然拼命掙扎著不讓自己掉入失憶的漩渦,但隨著疾病的加重,她漸漸忘記了過去、忘記了自己,以至于到最后忘記了為自己的遭遇而悲傷。
整個故事平鋪直敘,但非常感人。
除了感人之外,讓人唏噓的是阿爾茨海默癥在高知人群中發展更快和愛麗絲作為專家專門研究語言表達,最后卻無法用語言表達自我的反諷。
按照影片中醫生的說法,高知人群因為用腦過度,一旦罹患上阿爾茨海默癥,發展比其他人更迅速。或許這是因為用腦過度,刺激了淀粉樣蛋白的快速形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不是大腦也有一個用量,如果過量使用就會加速它的終結呢?
醫學界并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到目前為止的研究中,阿爾茨海默癥更多是來自于遺傳,片中的愛麗絲也是因為遺傳才在50歲罹患此病。
對于愛麗絲來說,罹患阿爾茨海默癥是非常不幸的,更為不幸的是她擁有太多的幸福回憶。
這就好像一個小孩子擁有滿屋子眾人羨慕的玩具,可是大人卻要將這些玩具一一奪去,那種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寶貝慢慢失去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當愛麗絲開始慢慢失去這些美好記憶的時候,特別是她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遺忘這些回憶的時候,她痛哭,她責難,她耍脾氣,可是卻沒有任何作用。
在影片中不斷的回放著一些屬于愛麗絲的主觀視角鏡頭:與丈夫的初遇,與兒女在沙灘邊的游玩……伴隨著這些美好的,是愛麗絲在生活中無助:找不到家里的廁所小便失禁、看了女兒的話劇卻不認識女兒……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只有一個簡單的記憶,或許痛苦會少一些。起碼不會因為將要失去這些美好記憶而痛苦。
當然,答案是否定的。
畢竟人生在世,從出生開始就一步步逼近死亡,橫豎都是死,為什么不選擇快樂不選擇幸福?正如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對于幸福的事情,哪怕早上才得到,晚上就要死去都是非常值得,更何況相比罹患阿爾茨海默癥后慢慢記憶消失的七八年來說,前50年的幸福快樂要多得多(很抱歉我說得這樣殘忍)。
事實上,相比愛麗絲因為疾病而導致失憶,讓她迷失在生命里,我們多數正常人也正在做著相同的事情。
但丁在《神曲》中開篇寫道:“當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之中。”中年迷失似乎已經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
在心智和身體成熟到頂點的中年,理性已經占據了整個大腦。它讓我們遺失了童年的夢想,褪卻了青年的斗志。大多數人都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負重擔掙扎在社會洪流之中。
我也一樣,不知道該追求什么,不知道該為人生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活著到底為什么。
所以,無論得志或者不得志,大家常常在交流之中萌生安穩過日子,甚至隱居山村一隅的想法。這或許就是中年迷失的現實表現。
但沉淪永遠都來自個人的選擇,不是任由自己繼續迷失在中年的借口。
正如《依然愛麗絲》這部電影一樣,雖然明知道自己患病后會失去記憶,但是愛麗絲卻選擇堅強的面對,并勇敢的同疾病做斗爭。特別是她的家人對愛麗絲的支持讓人分外感動。
雖然最終結局并非是愛麗絲成功戰勝疾病,迎來新生。但是在患病的這段時間里,愛麗絲和她的家人對生命、親情的重新認識,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另類大團圓結局。
文末補遺
1、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
2、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目前為止沒有治愈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和藥物,對于家族性遺傳類阿爾茨海默病也沒有任何預防措施。
多用腦,多鍛煉,多社交是目前公認的預防大腦退化,以求遠離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谷物大腦》(David Perlmutter)的書,里面顛覆性的提出了杜絕麩質食品,減少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食用高脂肪和高蛋白質食品的方式來減少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我對作者的這種觀點持保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