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子關系是兒童在社會文化生活中最初最原始的一種關系,同時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而親子關系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就是在于和諧穩定的親子關系。本文從親子關系的含義及特點,親子關系對兒童發展的作用,影響親子關系對幼兒心理健康影響的因素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四個方面來講述
關鍵字:親子關系;特點;影響因素;方法
一、親子關系的含義及特點
(一)含義
含義:親子關系原本是遺傳學中的詞語,是指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生物血緣關系。而在心理學中,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方式,在社會上,親子關系主要說明的是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
(二)特點
特點:親子關系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因此它就具有不可選擇性,生來注定,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是誰,是怎么樣的,而父母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孩子,不能選擇孩子的外貌,性別等等,孩子從媽媽懷胎十月的肚子里呱呱墜地開始,她們之間的親子關系就不能被人為的終結,它也不會因其他的時間,地點等外來的客觀因素所改變,除非親子的雙方有一方不在,因此親子關系也具有持久性,同時親子關系還存在一個特點即變化性,這變化的原因是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化的,日本學者詫摩武俊說:"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論,在從嬰幼兒期到少年期到青年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子女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1]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種人際關系,我們會發現,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父母存在依戀,依附于父母,而到了少年期,則會出現疏遠父母,甚至與父母發生沖突等叛逆現象,而到了青年期,則會要求獨立,自強,期望與父母有平等的關系,由此可見,年齡階段不僅僅決定親子關系的特點,同時也決定親子關系中互動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而學齡期的親子關系,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二、親子關系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親子關系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的因素,作為一種生物血緣關系,自然的骨肉親情使親子雙方產生緊密聯系,畢竟血濃于血嘛,而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個體的心身健康十分重要,特別對個體的人格形成與健康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者影響一個人的一生【2】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以及社會文化的極速變遷,在獨生子女成為普遍現象的當今社會,親子關系問題尤為突出,那影響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在長達一個多月的實習中,我認為影響親子關系對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三、影響親子關系對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因素
影響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會的影響,學校影響,老師的影響等等,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父母影響,我們都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學齡前的幼兒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度過的,因此父母對幼兒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我認為以下幾點是最為重要的。
1.父母的教養方式
(專制型的父母也稱權威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以大人為中心,凡事都是大人說了算,常常限制,干預孩子的活動,采用強制性的手段讓孩子聽命于他們的安排,對孩子的興趣與意愿視而不見,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幼兒則會出現自卑,憂郁,畏畏縮縮,膽小懦弱等心理特點,
(與此相對立的則是溺愛型的教養方式,當今社會幾乎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而這種家庭的父母大多以幼兒為中心,對幼兒百依百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對于孩子犯的錯誤也常常是采取姑息,護短的態度,不會批評,大聲訓斥孩子,他們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包辦一切,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剝奪孩子的自由與空間,讓孩子在這愛的名義下喘不過氣,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則有可能會出現自大,蠻橫,任性無禮,自私,不懂人際交往,脆弱等心理特點,在實習的過程中就有發現有一個幼兒,關注到他是因為他是讓所有老師頭疼的“壞小孩”上課搗蛋,擾亂課堂紀律,經常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弄傷其他幼兒,無論老師怎么批評他,都是屬于永遠不承認也永遠不悔改,完全不受控制,而后與老師的交談中了解到,他是家里的獨子,家里的長輩獨寵他一人,對他有求必應,但卻過多的限制幼兒的行為,往往都是“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不準,那個不準”因為他在家里受到了太多的束縛,因此在幼兒園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完全不受人控制,我發現其他的幼兒都是要求家長早點來幼兒園接他,但他每次都是讓家長晚點來接,我問他為什么,他說這樣我就可以在幼兒園多玩點時間。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和家長的教育是有很大的關系的。
(還有一中中庸的教養方式,即矛盾型,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時而穩定,時而急躁,對待幼兒忽冷忽熱,他們可能因為高興所以夸獎了孩子,也可能因為心情不好訓斥孩子,也可能出現父打母護的現象,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幼兒,則會出現情緒不穩定,愛猜忌,不信任他人,缺乏判斷力等心理特點,
④而較為理想型的教養方式則是民主型,民主型的特點就是親子雙方都是平等的,父母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性,對孩子的獎懲也恰如其分,他們注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及動手判斷能力,這是我們最為提倡的一種教養方式,對穩定和諧的親子關系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成長也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2.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當今社會是個攀比浮躁的社會, 比物質生活,比工作條件,比社會地位,而孩子也成了大家攀比的工具,我們經常會聽到“我家孩子會什么,我家孩子成績好”這樣的一些詞語,于是就出現了很多的“別人家的孩子”, 而家長為了讓自家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就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啟發,就努力讓自己像完美父母的標準前進,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是李剛,每個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于是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焦慮也就越來越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北師大而后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所做的"2016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而這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出現“揠苗助長”,給予孩子過度的教育,把壓力和焦慮轉接給幼兒,本應該是幼兒快樂玩耍的課余時間卻被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所充斥,而來接孩子回家時問的也不是"今天你快樂嗎? ”而是"今天你學到了什么?而這就造成了緊張的親子關系。
2016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輕度焦慮
中度焦慮
重度焦慮
87%
20%
7%
3.父母婚姻關系的質量
父母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作為最重要的家庭人際關系,毫無疑問地也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產影響,如果父母的婚姻關系破裂,則家庭系統就會崩塌,家庭關系就會瓦解,而這結果對于心智與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幼兒來說無疑是不好的影響,也可能會導致幼兒的消極情緒心理以及不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在下園實習的班級中就有發現這一案例:注意到他是因為他有一個癖好-玩口水,他只要一逮著機會就開始玩,他會把口水吐到地板,然后用腳去玩,也會把口水吐到自己身上,甚至是其他小朋友的床鋪上,并且是越說他玩的越兇,同時他的進餐習慣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不吃幼兒園的伙食,每天的午飯就只有白米飯,每天中午也是最晚午休的,每天保育員老師都得坐在他身邊督促他甚至威脅他才能讓他入睡,而后我們向原任老師了解了情況,得知他的這一習慣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最近才開始的,后面了解到,他的媽媽是二婚,家里還有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并且最近父母正在鬧離婚。而最近他也總是最后一個被接走的。而他最近出現的這些不良行為則與父母的婚姻關系有關,他想通過這些行為引起他們的注意,來表達他的不滿和反抗。我們會發現父母不良的婚姻關系會誘導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由此可見,良好的家庭關系,和諧的婚姻關系,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具有很重要的影響,他不僅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行為,也會通過親子關系著一關系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
由此可見,要建立和諧穩定的親子關系,父母的責任重大。那父母該如何做呢?我覺得主要是有以下幾點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一)樹立正確的教養方式
家長應該要樹立正確的教養方式,要意識到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幼兒吃好,穿好,不生病,對幼兒的投資也不應該僅僅是重視衣食身體保健,對幼兒健康知識的灌輸,飲食營養的攝入,重視包辦代替,還應該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培養、情感需要的滿足;幼兒獨立性培養,只有內心寧靜的父母才能"看得到”“聽得到”自家的孩子,"不再講眼睛投向于"別人家的孩子”。
(二)與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勇于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學會彎腰與孩子交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自由,有自己的想法,允許孩子可以自由發表言論, 當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游戲,參與他們的活動,千萬不要成為“鴕鳥”父母,不管上班多累,家務多忙,都應該要有陪伴孩子的時間,孩子其實要的不多,只希望你們能過多陪陪他,和他們一起玩笑一起游戲一起看故事[4]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一顆“童心未泯”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應該給幼兒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給予幼兒充分的安全感,滿足幼兒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讓幼兒能夠在自由自在,輕松愉快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給予幼兒平等獨立的人格,把幼兒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恰當其分的獎勵懲罰幼兒,在幼兒發生錯誤時,不要簡單粗暴的就呵斥責備,要以理服人,將幼兒當做朋友相處,當好幼兒的陪伴者,指導者,引導者。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更好的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成長。
其實親子關系的建立,尤其是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母責任尤重,應該多理解孩子,多給孩子創造一個充滿關懷、尊重和交流的良好氛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