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今天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
? ? ? ?霜降之后,秋,又將離我們漸行漸遠。
? ? ? ?霜降之后,冬,又將離我們踐行漸近。
? ? ? 城里的人是經常不知季節變換的。身陷這鋼筋水泥的高樓叢林,在每天逼窄固定循環的軌跡中,看不到秋葉在風中的飄舞,聽不見候鳥飛逝的振翮,只是在西風日漸凄涼,衣服逐漸增厚之后才突然感到,夏已去了,秋又來了。而對于秋是如何來,又怎么去,卻全然沒有清晰的感知,只是在回眸一望時才看見,一年,又匆匆地快走到盡頭了。
? ? ? ?春是自然展開的畫卷,而秋,是天地寫下的詩行,畫大都用眼去觀,詩卻須用心來讀。要深刻地感受和體驗秋的韻味,必須要沖出城市的樊籠,去到鄉野,貼近自然,才能真正讀到秋色的變幻和秋聲的韻律。我也是被禁錮于城市與辦公室中的囚徒,在無望中徒羨自由飛行的小鳥,幸而屋后有一小園,把這秋的詩句刻劃在一草一木之上,讓我在凝眸靜思中,一行行地閱覽秋色,管中窺豹地讀到了秋來秋往的片斷。
? ? ? ? 滿而盈,盛而衰,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社會的宿命。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一個凋零的季節,更是一個感懷傷情的季節,在“讀秋”的時侯,因為心境不同,年齡不同,際遇不同,心中會也滋生出不同的體驗與感悟。
? ? ? ?魯迅在《秋夜》中寫道:“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顆棗樹,一顆是棗樹,另一棵也還是棗樹”,這如果是中學生寫的作文,老師一定要批評是語句重復,用詞堆砌。但魯迅是文豪,是旗手,因而這描寫也變成了奇峰突兀,赫然而立,鮮明突出,是佳句了。可見,人一旦偉大了沒什么可以不偉大。
? ? ? ?這是我在看到小園中的兩顆棗樹時而聯想到了魯迅的《秋夜》。這兩顆棗樹,栽在上山的石階旁,里面一棵是棗樹,外面一顆也還是棗樹,是三年前種下的,買來時就已是大樹,到今年已是第三年的掛果,而今年結實尤多。每到秋風漸起,天氣轉涼,樹上的棗子就由青而黃,由飽滿而枯癟,直至一顆顆掉落地上,在樹的周圍星星點點地散落,樹上的葉片也漸次發黃,隨風落下,留下那帶刺的枝干在涼風中瑟瑟發抖,這時,秋,也就由淺入深啦。
? ? ? ?因為小園中的樹種不似森林中那么豐富,有一些紅,有一些白,還有金黃和深綠摻雜著,層次會顯得十分豐富,因此才有昆明西山那幅“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畫中行”寫情摹景的佳聯。這小園中的樹,除去幾株茶花、桂花和冬青,基本上都是落葉喬木,葉落的次第從海棠開始,接著是櫻花、桃李、梧桐、棗樹、楊樹,每一陣風吹來,都會席卷掉一些枯葉,到了木屋頂上那巨大的楸樹被秋風染得金黃,在那凝霜的夜晚,在緊密的涼風中搖落滿身的盔甲時,這園中已是落葉遍地,荒蕪一片了。
? ? ? ? 記得讀書時,愛去花溪公園的黃金大道賞秋讀書,泥石鋪就的道路兩旁聳立著參天的法國梧桐,樹的冠蓋相擁相連,金色的陽光從葉縫間灑落到金色的地上,斑斑駁駁,光影閃爍,每到秋深,落地遍地,無人清掃,在地上鋪成厚厚的一層葉毯,躺在其中,秋的滋味溢流散布,走在其上,雙腳就像在秋的云端遄行。可后來再去,了無當年的情致,樹下的土路被石板鋪得平平整整,飛落的桐葉每日都被清掃干凈,秋天的韻味,也隨之而被掃除殆盡了。
? ? ? ? ?于是,對于園中的落葉,我在秋季從不清掃,任其飄零,任其鋪陳,任其狼藉,直到各色各樣的葉兒把地面覆蓋,讓秋天的色彩浸透園中小徑,悄然履行其上,細心聆聽落葉在腳下沙沙絮語,感受著秋天讓人癡醉的韻律。
? ? ? ? 待到樹葉落凈之后,只剩下禿樹在風中兀立,沒有了往日的綠蔭與豐盈,就像一個孤苦的老婦,蜷縮著,打量著自己自己憔悴的身體。而那些在夏日清晨與黃昏吟唱著各種曲調的鳥兒也不知飛去什么地方,再沒有嘰嘰喳喳的鳴叫,蟬聲日漸稀落消隱,蟋蟀不再演奏單調的弦音,連風,也毫無遮攔地穿過樹梢,不留下一點聲響,一切往昔的喧鬧都突然消失。此時,這秋天的小園不僅荒蕪一片,而且是寂靜一片了,空曠而寥廓的小園仿佛進入到沉沉的夢中,睡得那么深,那么久,如同死去一般,連一點鼾聲都沒有。
? ? ? ? 沒有了青枝綠葉的遮掩,秋的天空顯得更加高渺,更加湛藍,沒一絲白云游移,太陽艷艷地照著,但已無夏天的燥熱,而是讓人陪感秋陽的溫暖。到了晚上,會感到秋天的一大好處是蚊蟲已經銷匿,完全可以不受侵擾地坐在寂靜的秋夜,在月色如水時沐浴幽雅的清輝,享受著獨處靜思的孤獨與寧謐。而每到舊歷月末,殘月遲遲未升,秋夜的空氣清新爽朗,仰首望去,但見天上星光燦爛,壯闊無比,夜的深重更凸顯出秋夜星空的沉靜與深邃。
? ? ? ? 那每一顆星星的微光,都是多少萬年以前發出的,面對這秋夜浩瀚無際的星空,人會感悟自己的生命是那樣的短暫和渺小,甚至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甚至連渺然一瞬也算不上,可我們這有涯的生命,有著多少的時間與精力,并不是在自然的恢弘與深遠中去感受和覺悟,而是去糾纏于名利的紛爭,深陷于俗世的紅塵,不斷地辜負這僅有一次的生命的質量和意義,直到道路的盡頭,才拋下這一切的累贅,進入永恒的虛無。
? ? ? ?不過這念頭,也只是一瞬。當脖子仰得酸痛,低下頭來注視這腳下的土地時,星空,又只是在頭頂遙遠的地方了。這腳下的土地,雖然在夜色中模糊凄迷,但它是堅硬的,現實的,離開了立身的土地,人哪會有仰望星空的基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時常常就在一轉念和咫尺之間。
? ? ? ?今天的清晨并無寒霜凝露,風還還挾著些微的曖意,天空也有陽光穿透云層的縫隙散漫地投下,讓人有不識春秋的恍惚。但是,霜降的來臨在向世界宣示,秋高氣爽的日子將會如歸雁一般遠去,無垠的藍天又會被濃密的烏云遮蔽,在灰暗的天底下,深秋的雨滴會在寒冷的風中飄灑下來,秋雨全不似夏日的雨——爆烈、急驟,伴隨著電閃雷鳴一陣狂飆,它是細細的,密密的,灑落在開始泛黃的葉上,綴成一串串晶瑩的珍珠,輕輕向下滴落,滴落在經歷了一個夏天暴曬而龜裂的土地上,把那大地的傷痕輕輕地愈合。被滋潤的土地似乎又重新煥發出生機,連那草叢中不知名的小花也競相開放起來,它們是趁著這最后的陽光和雨露,把生命最后的艷麗綻放,盡快地留下種子,因為它知道,萬物凋亡的冬天就要來臨,它那柔弱的身軀無力抵御寒冬的凜冽,只有在生命的未日嫣然一笑,然后枯萎,倒伏,陷入泥淖,卻把對于未來的希望,埋進它葬身的土壤里。
? ? ? ? 人生也有四季,當我們從母腹呱呱墜地,茫然的打量這未知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青春盲目的激情,對于未來不切實際的期冀,無所謂畏懼的快步前行,人生的色彩似乎艷麗無比,那是春天的憧憬;到了成家就業,掙扎于現實的囚徒困境,為著物質的目標而低頭俯首,為著家庭的責任拋卻理想,那是夏日的炎涼;到了兩鬢飛霜,溝壑爬滿額頭,人生已步入固定的軌跡,性格的楞角已被現實磨凈,不再把酒論英雄,而是品茗說養生,這就是步入了人生的秋景。
? ? ? ?自然的四季,年年都會輪回,可人的生命,只有一個四季,從來不會有返老還童的奇跡。既然生命只是一條直線,既然一切都無法挽回,當我們走過春,路過夏,進入秋,步向冬,生命的閱歷使我們已坦然釋懷,接受命運給我們指定的路徑。回首來路,沒有捶胸頓足的懊惱;活在當下,不再違心地取悅他人,凝視前方,不再空懷抱效的激情,這,就是秋天帶給我們燥熱之后的冷靜。
? ? ? 霜降讀秋,讓我們看到在這個永遠變化的世界里,一切都會消逝,一切都將來臨,不要用人生的荒涼去蒙蔽自然的秋景,只當和稼軒一般,把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轉化為“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沉靜。
? ? ? ?霜降讀秋,別只讀到字里行間的凄然,更應讀出那凋零飄散背后的意蘊,聆聽出落葉旋舞時的伴奏,不只是一曲曲哀悼死亡的歌詠,更是一首首呼喚新生的旋律,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今天在落葉掩蓋的荒野,將會有芳菲綠滿大野。
? ? ? ? 霜降讀秋,別只聽見西風在耳畔嘶鳴,更要聽出這是收獲成熟的號角,自然與人生的霜降已經來臨,兩鬢的發際早已染霜,每一天的光陰都會是一陣秋風,讓我們生命的落葉飄搖在走過的路上,別去憐惜俯拾那凋零的歲月,而是要去收割采擷,秋收冬藏,在漫長的冬日里度過陰郁的時光。
? ? ? ? ?霜降已至,立冬接踵。在今日暖陽的背后,寒風正緊密地聚集,冬天又將驟然降臨,會有飛雪,會有冰凍,會有刺骨的風,將我們吹得日益老態龍鐘。明天,自然與生命的冬天也將不可抗拒地到來,對于四季的景色,都要心存感恩地接受,不要傷春,切莫悲秋,更勿畏冬,而是要欣悅地賞讀四季的每一段時光。那冬日里的踏雪,賞梅,茗茶,沽酒何嘗不是一般情致,何嘗不是人生歡悅。不為物悲,不以己喜方是人生大境界,就如歐陽修在《秋聲賦》所嘆:“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 ? ? ? ? 悲秋渺如云煙去,殘葉落盡留風骨。傷春曾經少年時,天寒圍爐夜讀書。
? ? ? ? ?這,就是我在霜降之日“讀秋”所得之感悟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