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時候,“佛系”這個詞突然火起來了。似乎“佛系”也成了“90后”的標簽之一。網友調侃“第一批90后已出家了”。
有次和一位朋友閑聊,朋友知道我平時看些“閑書”,讓我推薦一位我喜歡的作家,我說林清玄。
沒過多久,朋友買了一本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歡》。買完后他就和我說,感覺那是佛系青年喜歡的風格,不像是我喜歡的風格。在朋友看來,雖然我也是“90”后,可是我一點也不“佛系”,朋友眼中的我是出了名的努力認真。
在我看來真正的“佛系”是對生命的熱愛,對這個世界充滿著期待和感恩之心,是品嘗了各番滋味后的釋然,是經歷大起大落后的泰然。
很多人標榜自己是“佛系”,而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隨便,都可以”。看似隨性灑脫,卻是一種逃避各種壓力的借口。以“佛系”自居,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了很好的擋箭牌,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去奮斗,不去承擔我們應該擔負起的責任。
你不知道的是,越努力,越自由。只有自己足夠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真正的灑脫。
我有位同學,在大學里一直都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從大一到大四,每年的校級特等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一次沒落下,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獎勵。大家都覺得她很聰明,其實她只是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當我們還是睡覺時,她已經帶上書去圖書館了;當我們在追某部電視劇的時候,她還是在圖書館;當我們逛淘寶在糾結買哪件衣服時,她依然在圖書館。那時我們不明白,她已經很優秀了,為什么還那么努力。后來,她考上了浙大的碩博連讀,從一開始她就想得比我們長遠。再后來,她經常在朋友圈里曬出各地旅游的照片,曬和導師以及外教的合影,還曬出去加拿大交流學習時楓葉國的美景,照片中的她笑魘如花,那么自信,那么從容。我們看了滿是羨慕,當其他同學經常在群里抱怨工作不如意時,她卻活成了她自己。
前段時間我們公司將部分崗位放出進行內部競崗。競崗正式開始前,大家都相互打探要競哪個崗位。打探來打探去大家都覺得公開競聘的崗位大部分已經有主人了。等到真正競崗報名的那天,才發現大家的“口是心非”。不到二十個崗位,竟然有將近百人報名,要知道我們公司也就一千多人。等考試成績出來時更讓人大跌眼鏡,其中有個崗位大家都以為非A同事莫屬,結果A同事竟然沒通過考試,而和他報同一個崗位,嘴里說著不抱希望的B同事卻考出第一名的成績,最后,這個崗位花落誰家就很明了了。
你不知道在平靜的表面下誰在默默努力,你也不知道看似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會有變故。但你能做的是在該努力的時候不要只談享受。生活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至少,讓未來的自己感謝今天正在努力的自己。
當你努力過后內心的平靜和從容,才是值得推崇的“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