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過往,覺察當下,不忘初心,擁抱未來。
聽完易仁永澄的分身訓練營課程,很多觸動點,但一時之間又抓不出來,遂決定用零散的方式記錄下來。
初聽課程的時候,聽及分身的講述,腦袋一閃靈光:這不是在說覺察么?把自己從當事人的角度摘出來,站在一個虛空客觀的角度去評價人和事。突然記起來,以前的自己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這個,那個時候感覺有點像現在說的“刻意訓練”:發生一件事的時候,自己關注的點和別人關注的點不一樣,別人當下沒準會情緒,會沖動,而自己卻老是想著事實最大,既然已經發生了,那我們的點就應該是接受當下,去想到適宜當下狀況最好的解決辦法,待事情結束,然后再去總結這件事情的始末。所以很多時候的自己倒是很少去動怒。但一不留神,生命中被參入了很多東西,漸漸的變得當下反應,不再那么理性的去覺察自己。多么痛的領悟。
前段時間的自己逐漸被小我占據,躺在坑里的我遇到了各種的觸發器,總有一些事情(觸發器)能夠瞬間激起小我的動機,然后消極的行為跟上,導致小我的滿足。然后觸發器的敏銳度越發高能,周而復始,不斷循環。而在這個循環中小我的能量值不斷加大,而覺察的真我能量被不斷虛弱,就好像兩個小人在打架,實力此消彼長。下次想扭轉過來所需要的能量值就更大,我終于理解了為什么壞習慣能那么輕易的被養成,而想重新養成一個好的習慣為什么這么難。因為在此刻我這個主體身上,壞習慣的觸發器要比好習慣的觸發器更來得簡單易行,畢竟壞習慣有很長時間的年齡了,而好習慣才貌似是個小孩子,你唯有好好呵護這個小孩,不斷給它養分,用同樣的行為本質模型,才可以讓它慢慢變強大,直至一天戰勝小我。(以前的自己老是想偶爾放松下小我,不要對它那么苛刻,其實,小我某種意義上卻是很嫌棄這種放松,因為小我和真我一樣,都屬于同一個自我,它也希望我這個主人過得很好,而不是讓它繼續以一種它不愿意存在的狀態感繼續下去。擁抱下小我,對不起,讓你承擔了那么多原本不是你的過錯,把所有的過錯都歸結給你是不對的。是我這個主人沒做好,抱歉。)
那如何才能給真我足夠的養分,讓它可以一個良性的狀態圈里去健康成長呢?四個字:積極主動。
是的,選擇不同,路就不同;路不同,路前面的那個自己就不同。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究竟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會有怎樣的收獲,會有怎樣的結果,這些收獲和結果會不不斷的沉淀,導致我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往小的說,一件事情的看法選擇不同,導致處理的方式不一樣,然后收獲的結果不一樣;譬如說對時間的利用,你是愿意花時間去經營自己,解決出現的問題,一點一點,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還是選擇片刻的歡愉,去放縱自己,然后回到現有的狀態繼續去頭疼。無數次的經驗教訓告訴自己,事情不解決,以一種拖延的狀態去敷衍,終究會讓事態朝著惡性的發展,最終這種發展會湮滅了自己,下一次的你會要用更大的力氣才能慢慢的恢復,爬出來。這就是坑的模式。但這個里面會有一個問題:很多時候的出發點是好的,你積極主動的去做,但結果去不是如你預期的那般,這個時候對打消自己積極是很大的,人容易陷入消極,自我否定,怎么破?
往大了說,你是愿意你的人生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去這個世界,還是以一種被動接受的方式去感受它?世界的腳步很快,唯有不斷的接受過往,覺察當下,不忘初心,擁抱未來。過往的自己已經這樣,那當下的自己在做些什么?你知道當下做的這些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么?你知道當下的舉動持續下去你的人生會是什么樣子么?你還記得你做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么?你想擁有什么樣的人生?要怎樣的行動才能配得上你想要的人生?你現有的行動能足以支撐你想要的人生么?當你被腳下的石頭絆倒時,不要想著去安慰自己,而是要選擇抬起頭,看看遠方的那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為了成為那個人,此刻的付出自然甘之如飴。
從現在起,開始和自己對話吧:你知道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么?你知道你知道當下的行為會讓你變成什么樣的人么?
一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滿意的人生,靠的是你的選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去積極主動的擁抱這個世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