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2歲,一個微妙的年齡。這是一個兒童與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的分水嶺。自己小的時候,覺得12歲那年過的是如此的漫長。我被問了很多次你幾歲啦?我回答了很多次12歲啦。但當12歲一過,仿佛從一場懵懵懂懂的夢里醒來,所有的記憶清晰起來,所有的感受深刻起來,仿佛周邊的紗幔被突然撤掉一樣。從此時光如白駒過隙,青春匆匆、生活匆匆起來。
? ? ? ?很多時候我們有感受不記得是小的時候的哪一個階段讀過這本書、看過那個電影又或者去過一個地方,但我們卻在之后一直牢記書中的內容(甚至比成年后讀的書還記得更清楚,比如我無聊至極看的《圣經》),電影的細節(jié)肯定記不清楚,但劇中的人物可能會影響我們一生(比如我看得《天堂電影院》),還有我已經記不得是什么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去的動物園,但我恐怕一輩子記得那只用手開自來水龍頭的小猴子毛毛的小手。這些都是記憶中的片段,卻永遠不會從我的記憶中抹去。所以,當我作為教練在駝梁山冰道上攀爬穿行探路的時候,我的另一個角色:媽媽,就在內心深處告訴自己:帶孩子來!在他12歲之前!
? ? ? ? 有資料說,大體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2歲左右、6歲左右、12歲左右,是3個最厲害的不平衡不合順期。尤其6-12歲左右身體和心理的成長給孩子帶來嚴重的不平衡,這是他們受到內在生理改變以及活躍的生理現(xiàn)象所致。外在表現(xiàn)就是各種的矛盾,今天對這個感興趣,明天可能就興致索然,剛才還熱得冒汗,一會又嚷嚷著冷,情緒上更是三月的天氣。
? ? ? ?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是精力旺盛,而我從這么多次帶各種年齡段孩子觀察中,則覺得更多的是要提供給孩子“發(fā)泄”的出口。這種“發(fā)泄”不是狹義上的打一次架、跑十公里、大哭一場的負面情緒的發(fā)泄。而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力量的宣泄以及角色的轉移。在這種“發(fā)泄”中,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達成平衡,身體輸出的是美妙的體驗,就如《頭腦特工隊》里那個橙色的記憶球,我相信才會永遠的存在于孩子的記憶力,并在他之后的人生中產生無意識的深遠影響。
? ? ? ? ? ? 為什么孩子12歲之前一定要經歷一次“黑森林”探險?因為12歲之前經歷過,一切就都還來得及!
? ? ? 12歲之前,孩子必須面對一次黑森林的滄桑!也許沒有巫師的笑,沒有成群蝙蝠的盤旋,但慢眼高聳的失去綠色的白樺林、松林,會讓孩子對大自然產生敬畏之心,以后的成長中,不會狂妄無知。
? ? ? 12歲之前,孩子必須面對一次黑森林的靜謐!從來英雄“獨孤求敗”,踏著雪的咯吱聲,專注腳下的路,你才能跟這方圓幾公里的原始森林對話,什么叫“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以后的道路上,即使孤膽仗劍,不會認輸。
? ? ? 12歲之前,孩子必須面對一次黑森林的寒冷!清澈的山泉、激情的瀑布都已經在寒冬里睡去,成為凝固的童話,成為冰面、成為冰瀑。那就去看、去嘗、去感受、去觸摸、去征服!晶瑩剔透的冷和冰,是否能激起少年征服世界的勇氣?這時候不去冰面探險、冰瀑探尋,更待何時?
? ? ? 12歲之前,孩子必須面對一次黑森林的召喚!斷壁殘垣、寒風蕭瑟卻也有白雪皚皚的溫暖。這種召喚來自于云頂草原上和伙伴們酣暢摔角的霸氣吶喊,這種召喚來自于黑暗森林相互追逐的大笑呼喊。
所以,你沒有不來的理由!我也沒有不與你相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