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我愛它勝于一切,懼怕它也勝于一切。我喜歡寫,稍有感觸就提筆記下來。然而這么多年下來,我的寫作水平仍然處于零基礎。
原因出在哪兒呢?
第一、沒有明確的目標
當然,也許在最初開始寫的時候,我是有目標的:表達情緒,宣泄感情。但是,越是細膩描述自己的情緒,就會發現情緒這種東西是非常個人化的,難以引起他人共鳴。
這樣的內容寫得越多,會帶來一個致命的結果:無論什么題材的文章,都會被自己硬生生地寫成抒情文章?,F在看來,就是無病呻吟,對于極大多數人來說,這類文字沒有任何價值的。
一個作家真正的價值在于,他們能夠把一般人感受到卻無以言表的東西用語言文字來表現。
第二、沒有明確自己的讀者群體
最初,寫字是為了宣泄情緒,細想來,這是寫日記留下的怪毛病。因為日記的讀者只有自己,所以,用盡一切辭藻描述當時的場景和心境,以便今后翻看時還能找回當時的感受。
但是真正的寫作卻不是只有日記這一種形式,況且除非是著名作家、科學家、投資人等有名望的人,否則日記對讀者沒有任何啟發意義。
寫出來給誰看,正如市場營銷中鎖定“目標客戶”的概念一樣,這是一個要以寫作營生的人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第三、信馬由韁,忘記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從來都是提筆就寫,想到什么寫什么,怕自己漏掉任何一句可說的話。就這樣,堆砌了各種詞匯和段落,它們毫無邏輯可言,還安慰自己是在發散思維。
真正的做法是:鎖定自己的讀者群體后,研究這群人的心理和社會特點以及需求痛點。從中提煉幾個要點,總結每一個要點上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和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就是文章的核心內容。
和畫家“胸有成竹”然后畫竹一樣,寫作者在動筆寫之前,心中應該已經有了自己想要傳達給讀者的和思想。
第四、不懂得提綱挈領,合理組織內容
分析用什么方式和材料如呈現主題,而不是想到一點就沾沾自喜,事實是,絕大部分很多我們自以為還不錯的素材其實早被人寫濫了。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更多的還是要去積累素材。積累素材,除了用心體驗生活,更重要的就是要通過大量閱讀,從古今中外的作家、名人身上學習和挖掘素材,并且學會用新的視角去分析素材。
第五、寫初稿時應該更要放得開
看了別人寫的東西,才發現,自己所謂“信馬由韁”不過是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轉,完全毫無新意,自說自話。而真正放得開,就是不放過哪怕腦子里一閃而過的念頭,去探索更多可能性,直到寫不下去為止。
如果最終不適合放在文章里,那就刪掉或者存放在某個專門的地方,這些材料說不定今后在別的主題里可以使用呢。重要的是,不要給自己設限。
第六、以為寫完就完了
很多時候,一發牢騷,洋洋灑灑幾千字,寫完就丟開了。過了很久再看,大部分文章,都有被我刪掉的危險。留著無用,刪掉可惜,就這樣拖延就在文件夾里,一留成永遠。
然而,現在才意識到,正是這個時候,正因為意識到文章的眾多缺點,才應該對文章大刀闊斧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