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距今已有六十三年,而里面的“裕泰茶館”也是六十多年的老字號,陪著掌柜王利發度過戊戌變法、軍閥混戰、抗戰勝利這三個特殊的動蕩時期,見證了舊中國半個多世紀的腐朽混亂。
那如何想到是以茶館而不是別的地方為背景呢?
老舍先生如此回復:“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么,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老舍先生不故意偏袒誰,也不故意難為誰,只是把一個個人物刻畫得細致生動,把社會的變化呈現給我們,把其中的內涵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每一個人物,你都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為雖然時代在變,但不變的是人性。
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老“裕泰茶館”,看看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吧!
環境
第一幕:戊戌變法失敗
此時還是晚晴,男性穿著各色長袍馬褂,留著長長的辮子。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一派熱鬧景象。茶館里各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前屋后堂坐滿了人,提籠架鳥的、玩蛐蛐的、下棋的、聊八卦的,就連打快板的、算命先生也往這里湊,向掌柜討點錢討口茶水。盡管如此,京外的農民可不好過,比如康大力,窮得連飯都吃不起,甚至不得不狠心賣女兒換一點錢去維持生計。
第二幕:民國混戰
十幾年過去了,腐敗透頂的大清朝終于被革命黨鏟除,可是,內戰又開始了。街上每天都能聽到槍炮聲,經常有軍閥巡邏。他們四處搶掠百姓的糧食和錢財,百姓們只得不停地搬家、逃難。街邊墻角處坐滿了無家可歸的人。
男性基本上都絞掉了辮子,當然也有少數人留著,包括茶館的老伙計李三。街上的茶館都關了門,掌柜王利發為了維持下去只得改良,將條凳換成了時髦的木椅,鋪上了淺綠桌布,掛著各國旗幟,又貼了更多“莫談國事”的紙條。前面賣茶,后面做學生公寓。
第三幕:解放前夕:
抗戰勝利了,有錢有勢的人早已經坐上了人力車,窮人卻仍然穿著破爛蹲在街角無聲地流淚。軍閥橫行霸道,一點不讓日本兵。老裕泰茶館顯得又破又舊了,盡管王掌柜嘗試了講評書等各種辦法,仍然阻擋不了生意越來越差的情景。原本熱熱鬧鬧的茶館,如今一點人氣也沒有了。但是,“莫談國事”的紙條仍然在,還加了一句“茶錢先付”。
人物
常四爺:“個人算的了什么,盼吶盼吶,就盼著這國家能像個樣兒,不再受外國人的欺負,可就這......”
“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呀!”
這是整個劇本中最讓人佩服的漢子。他原為旗人,享受著朝廷的月錢,俗稱“鐵桿莊稼”,可是他沒有因此就變得碌碌無為,看不起弱者。
遇到吃不起飯要賣女兒的婦人,他送了兩碗爛肉面;從牢里出來,他就去參加義和團打洋人;到了民國,他又勤勤懇懇,靠賣菜自食其力。
他仗義執言,敢作敢當,光明磊落,一生都未曾虧欠誰,他只盼著國家早日強大起來。
王利發:“可我呢,當了一輩子的順民,見著誰,我都鞠躬、請安、作揖......可哪想到哇,日本人在這的時候,二栓子就跑了,老婆想兒子,想死了。”
“我總得活下去。我想盡了辦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沒干過缺德的事哎,沒干過傷天害理的事哎,我得罪了誰了?......就那幫狗男女們,他們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干嘛就不準我吃窩窩頭哇,誰出的主意?”
王掌柜是個“聰明人”,遵從父親遺愿,恭順了一輩子,也為改善茶館的生意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只是有活下去這么一個簡單的愿望而已。
可是,別人怎么對他呢?
巡警、軍閥、特務都來搜刮他,甚至老熟人劉麻子的兒子和唐鐵嘴的兒子還聯合要霸占他開了一輩子的茶館。
活著為什么就這么難?
劉麻子:“咱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
這號人物渾身上下找不出一個優點來。
他說媒拉纖,一邊坑窮苦農民、一邊騙有錢的太監;他拿騙來的錢買洋服、外國貨、鼻煙;他對有錢人阿諛奉承,一臉諂媚,對窮人趾高氣昂......
總之他就是這么一個坑蒙拐騙,欺軟怕硬,唯利是圖的小人,國家的害蟲。這樣的人教出的兒子小劉麻子比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吳祥子:“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現而今,宋恩子,該怎么說啦?”
宋恩子:“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
這兩個人心中沒有原則沒有抱負,只有錢財和權力。他們狡猾奸詐,欺壓民眾,令人厭惡。
......
就是這么一個個形形色色活生生的人物,組成了一個小社會。
最讓人難忘的是王掌柜和常四爺、秦二爺的最后一次相聚。
常四爺要拿出花生仁給他們吃,王掌柜調侃著說:“好容易有了花生仁了,又都沒了牙了。”說完,三個古稀之年的老人笑得像單純的孩子。
談起自己的一生,談起對國家的希望,他們又滿心悲哀地為自己撒紙錢唱哀曲祭奠。
風風雨雨都走過了,哭也哭了,笑也笑了。
可是,我們的國什么時候才能有希望呢?
老朋友們一一告別。
王掌柜撿起紙錢又撒了一次,拿起腰帶,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細節
大兵到茶館找麻煩,巡警自己已經收了錢,連忙讓王掌柜再拿出錢來孝敬大兵,結果大兵坐在桌上明目張膽地喊:“Diao!誰要鈔票?要現大洋!”
那時候軍閥收錢連表面上的借口都不找了,就是明目張膽地搶劫,可手無寸鐵的百姓能怎么辦?可見當時政府的腐敗荒唐和無理!
康順子在被賣給龐太監二十多年后,再次見到劉麻子,很想打他,手卻一直顫抖著伸不出去,要罵也沒罵出來。可是又過了二十年,她見了當時的“娘娘”,說出了“剛才你要瞪眼睛,你當我怕你嗎?我在外邊也混了這么多年,磨練出來點了,誰跟我瞪眼,我會伸手打!”這種話。這說明她比以前更強勢了,她知道在這個社會自己太弱就會被別人欺負,而多得是欺軟怕硬的人。
在不講理的人面前,要捍衛自己,就要拿出拳頭來!
......
越是一方地,越能看眾生。
《茶館》是中國第一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話劇,且受到歐洲人民熱烈歡迎,每一輪上演都座無虛席。它改編成的電影、電視劇也好評如潮。
一個茶館,是帶我們走進歷史的導游。
下午茶時間到了,你是否想和我一起去“裕泰茶館”坐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