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明節(jié),和妻子一起去祭祀過世的老人。重慶和四川地區(qū)很多墓葬都在山坡上,因為久未有人打理已經(jīng)被厚厚的植被覆蓋。一個老家的伯伯,帶著我們漫山遍野的祭掃。滿頭白發(fā)的老人,指著每一處的舊墳或是新墳道出他/她的名字,身前的林林總總,是如何搬來這個山村,如何創(chuàng)業(yè)起家,又如何生下子嗣,離開人世。或許墓葬的主任并不清楚在外面的人會怎給他/她怎樣的評價…
? ? ? “人這一輩子啊,只有站在這里,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活著的那些所謂的痛苦離愁其實不過云煙。”兒時不懂這句話時的肅穆和蒼涼,及至懂時早已是漂泊異鄉(xiāng)的中年游子。生命是一種輪回,我們的來處是父母,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在祭掃的過程中和遠離自己的親人說說話,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下的很多焦慮會變得平復!生者尋根,逝者歸根。清明祭祖,也是在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自己的根在何處。
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曾談及他與母親的一段往事。
雙腿剛癱瘓那陣子,史鐵生變得喜怒無常,時常重重地捶打自己,獨自對著天空發(fā)問: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每逢此時,母親總會抓住他的手哭訴: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他無數(shù)次想過去死,覺得毫無意義的生活與死亡沒有差別。
直到那一天,他看到鄰居將大口大口吐著鮮血的母親抬上車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其實是如此地害怕死亡,害怕失去。
那一眼,也是他與母親最后的訣別。
母親離世后,史鐵生常常搖著輪椅去墓園靜坐。對著那塊隔斷生死的墓碑,他終于領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像母親生前叮囑的那樣好好兒活下去,才是對母親最好的告慰。
從那以后,史鐵生仿佛一夜長大的孩子,摒棄了所有的自暴自棄,奮力寫作終成一代文學名家!
清明節(jié)時分,往往是洗心之時。
清明清明,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
知死而后方悟新生,懂得生命的無常,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一切。
幾刀紙錢,捎去的是對先人的思念。我們帶著他們的期待和庇佑,活出了最好的樣子。
清明回鄉(xiāng),掃墓祭祖,是回首人生的來處,提醒我們做人不可忘本;
也是告慰先人的儀式,獲取內(nèi)心的安寧,更好地出發(fā)。(3天假過完,祭掃頗有感觸,讀至此處謝謝您耐心看完,若有同感可以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