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很多風俗都已經淡化,節日的氛圍也不像往常那么濃重,端午卻明顯仍是國人心中重要的節日,這一點我是從車站突增的人流量進行判斷的。
一直以來,端午在我的家鄉就有有很多風俗,比如說掛艾草菖蒲、掛香包、吃粽子。后來我看書看到在江浙的民俗當中,立夏和端午的時候流行吃一種烏米飯,我這才和自己家中每年都吃的一種紅米飯聯系起來。
我家里每年到端午的時候都吃一種紅米飯,跟江浙的烏米飯有點相像,卻又不太相同。這種米飯不同江浙的烏米飯,不是將米浸在烏飯葉子的水中蒸煮出來的,而是用炒紅莧菜的湯浸泡而成的。
炒紅莧菜在我的家鄉是端午節上必備的一道菜,也是很多風俗當中所提到的端午五紅或者十二紅當中的一紅。
端午的五紅或者十二紅號到底是到底指的是哪些,我至今也不太明白。汪曾祺說他的家鄉端午的時候要吃咸鴨蛋,算作是一紅,我也曾在別的地方看到過,有的地方要吃油爆蝦,或者黃鱔,它們也都算作是一紅。
炒紅莧菜在我的家鄉應該就算做這樣的一紅。莧菜葉多質嫩,莖細柔軟,清爽可口。莧菜洗凈下油鍋翻炒幾下,只需加細鹽和蒜頭清炒便清香甘美。莧菜性味甘涼,能清熱解毒、除濕止痢。農歷五月在民間又稱“毒月”,氣溫迅速升高進入長夏模式,雜菌易繁殖,又有“五毒”出沒,人易體乏多病因此民間有喝雄黃酒辟邪健身的風俗,人們吃莧菜,也是為了防病健身,祛毒辟穢。
我對莧菜并不十分鐘情,所以我媽媽每年都用莧菜炒莧菜的湯汁來給我泡飯,做成獨特的紅米飯。紅莧菜下鍋炒后湯汁如胭脂一般,紅潤透亮,如若不小心把這湯汁滴到衣服上,那可是很難洗掉的。紅莧菜的湯汁泡飯很不錯,胭脂一般的紅色同白米飯融合在一起變的變得既溫柔又可愛,還有一股獨特的清香感,總是能特別喚起人的食欲,于是我總能吃掉一大碗米飯,順帶也將這莧菜的精華吃了下去,這大概是我媽媽做紅米飯的時候所期盼的。
莧菜平日里賣得很是便宜,因為它的生命力極強,田野里到處都是,然后到了端午這一天,價格卻噌噌地可以翻上個好幾倍,也由此可見莧菜在端午這天在我家鄉的人民心中的重要性。
不過還是要感謝這端午的紅莧菜,以及類似這樣的節日和節日當中的一些儀式感,給了家人團聚和相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