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個產后抑郁的媽媽帶著兩個親身孩子跳樓自殺的新聞,再一次刷屏,這已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類似的慘案了,但每一次這樣的消息出現,都會讓大眾群體震驚,熱議,因為它實在與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產生了關聯(lián)反應。
跟隨熱點分析的觀點很多,長達十幾頁的遺書我也不會再貼在這里,有說產后抑郁論的,有聊原生家庭的,有講社會形態(tài)的,有說女性職業(yè)發(fā)展的,……
今天只是想說說,我見過的爸爸,他們都是在怎么做爸爸這個職業(yè)的。
1.拉面師傅和他的五歲兒子
今天中午因為趕工,所以下樓吃飯時已經是兩點,早就過了高峰期。我剛走到路邊,突然看到一個騎著自行車的男孩被緊挨著他的一個騎著自行車的大人撞到了,那一瞬間,我緊張得提到了嗓子眼,也就在我這么一瞬間緊張的同時,我看到那個男孩子,沒有絲毫反應的一骨碌爬起來,對著那個男人大笑起來,又騎回了自己的自行車。從衣著看出來,那個男人就是公司樓下餐館的拉面師傅。
看到這一幕,我腦子里瞬間閃現出無數個經常看到的孩子摔倒的畫面,有孩子趴在地上大哭,家長趕緊去攙扶詢問的;有孩子趴在地上大哭,家長在一旁只是語言詢問有沒有受傷,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的……不同的場景細節(jié),其實基本反應了一個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
而像這個5歲男孩這樣,第一反應是迅速爬起來,還大笑的,還真不多見,于是,心里開始猜測,他們父子平時是什么樣的相處方式。
待我吃飯返回時,看見他們倆依然在騎自行車,你追我趕,相互嬉戲,那畫面不像一對父子,而像一對兄弟,一對好朋友,一對玩伴。
當一個爸爸,能和孩子做到像兄弟般相處,尊重他是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居高臨下的威嚴,而是真實陪伴的過程,這樣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他的人格完整度怎么都不會差。而這與他的爸爸從事什么工作,沒有什么關系。
2.孩子做錯事后爸爸的第一反應
前兩天,一位媽媽感嘆道,“昨天我兒子倒果汁時,把杯子打碎了,爸爸的第一反應是批評了他,而我的第一反應是問他手有沒有受傷,這就是媽媽和爸爸的不同。”
這或許是男人和女人在情感處理方式上天然的不同,但作為爸爸的身份,當面對孩子做錯事后的反應,其實是可以練習的。
練習的核心,第一步,只需要反問自己問題:
你到底是想讓孩子怕你還是愛你?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能不能讓孩子跟你產生情感上的鏈接?
第二步,練習使用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的順序
A.先表達自己的感受
? ?你有沒有傷到手?爸爸有點擔心你。
B.提出解決建議
? ?我們一起來把玻璃渣收拾一下吧。
C.分析原因
? 全部處理完,待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和孩子一起聊聊,當時打碎杯子的時候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D.一起總結方法
? ?分析了原因后,啟發(fā)孩子說出,下次避免這種問題發(fā)生,他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其實簡單的以上幾步,就能輕松化解爭吵,拉近父子間的距離,最后如果爸爸能再次表達對孩子是愛他的,關心他的,那是妥妥的加分項行為哦!
爸爸這個職業(yè)做得合不合格,是在每一次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體現的,與你的身份地位真正地沒有正相關,不過如果爸爸們能把工作上的智慧運用在家庭中,說不定會產生很多亮點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