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舍得》的熱播,太多的現實又復雜的關系,和劇中人的反應和表現,戳中了很多人的痛處,感同身受。
周旋在夫妻、子女、姐妹等復雜的家庭關系中;千方百計應對孩子學業和競爭的壓力;迎面處理工作和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復雜;擱置自己接近崩潰的情感和孤獨......
實中的你,或許也正有著和劇中人一樣的困擾,但又感到無能為力,只能順其自然。
但順其自然,是我們給自己最大的謊言。
我們被周遭的環境和事情的走勢,用“順其自然”推著走,被迫的做出反應,等待奇跡。
可是,當已經出現了讓我們感到難受的”違和感”,順其自然不過是預示著我們漸漸失去對生活的掌控能力,失去對更大危機的免疫力。
正如本劇的劇名《小舍得》傳遞給我們的,現實中也只有真正懂得“舍棄”,才能擺脫這種違和感,過我們想要的人生。
在作者椎原崇《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中提到:
舊的路無法通往明天,我們應跳出習慣的怪圈,才會發現真實的自己
人生不同階段都在不斷變化,當新的狀況出現,比如面對孩子升學、家庭情況突邊、職場升遷變化,都會讓我們來到陌生的地方,去做一些從來沒做過的事情,你可能會發現以前的做法不適用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舍棄以前的做法和思維。
當有意識的舍棄舊的想法,接受新的規則的時,我們就開始進入了人生的新的階段。
這個過程會有一些糾結甚至痛苦,但并不是壞事,而是自然會產生的事物。跨出這一步,我們就開始感受到新的愉悅。
書中作者提到了幾個必須舍棄的觀點,會讓人眼前一亮。
舍棄“應該”
沒有什么事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什么事是理所應當的。
作者20歲開了餐飲店,生意蒸蒸日上,經營了多年以后,他的狀態每天都是忙碌而且充實,日夜無休、一拼到底。他以為這種狀態就是應該做的。直到有一天有人向他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如果知道自己將在一年之后死去,你還會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嗎?
大家看到這句話,想到的是什么呢?
如果擁有的時間有了結點,你想做的是日復一日"應該做”的事,還是讓自己不悔此生“必須做”的事?
應該做的事情對實現你希望的人生并沒有幫助,反而會消耗你的能量,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變得越發消沉。就如劇中的幾家人,為了孩子的成績和升學,千方百計耗費心力地“推”著孩子向一個“理所應當”的方向痛苦前行。然而,這真的是我們或者人生的意義嗎?
這時我們需要思考:這件事是因為不得不做?還是因為滿足內心而做?
如果是不得不做,就請果斷的舍棄它。
舍棄“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但事實是我們的想法和生活狀態都是在不停變化的,對自己說過的話無需過于執著。不如試著回顧一下,目前最重要和更重視的東西是什么。
那些曾今說過的話,相信也是為實現你人生目標所做的承諾,當承諾跟不上世界的變化時,就要及時審時度勢,舍棄并調整。重要的是,請始終都在盯著那些能實現我們人生目標的東西。所以,并不是言而無信,而是以終為始,會讓你前行的更自在、更篤定。
舍棄競爭
舍棄為了爭輸贏的競爭,而是要與別人合作、相互出力,為對方想辦法,讓雙方都可以獲益,即雙贏或多贏。
在劇中孩子們殘酷的學業競爭,一個家庭兩對母女間權和力的無休止明爭暗斗,這樣的競爭讓彼此身心憔悴、甚至崩潰,這樣的局面,在我們的人生中真的值得嗎?
在職場和家庭關系中也是一樣。當你給同事“讓”出一些機會,他可以在你幫助下取得好績效,你既可以獲得好的人際關系還能得到他工作上的支持;家庭成員中,相互出力,相互成全,舍棄爭“功勞”的想法,使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有成就感,更和諧愉快地為家庭的未來而努力。
舍棄原本沒有必要做的事
有些事情會讓你覺得“理所當然"該那樣做。理所當然是什么?
書中有個有趣的例子,養雞場原本放養的雞,關進雞棚后就不再下蛋,但在雞棚中孵化和長大的雞,卻沒從來沒有有這樣的心理障礙,因為在它們認知中在雞棚中下蛋是理所當然的。
當我們想改變人生時,眼前有其他機會的時候,已經能看到外界的景象了,我們將其稱作格局,把自己的眼界放遠放長。雖然原有的生活理所當然令人舒適,要走圈外會感到害怕,但如果已經知道看過外面世界的你,留在“雞棚”中同樣的會感到痛苦。
當你周圍的人認為,你想要得到的結果以及想要的狀態是理所當然的時候,你自己會慢慢地認為這些事情也就是理所當然的,就如我們面對孩子教育的理念。
環境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
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接觸那些將心情愉悅的狀態、你希望擁有的狀態,當作理所當然的人。去認識那些把從沒有做過的事情當作理所當然的人。
同時,你還要“舍棄”那些讓你變得無能為力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很難改變,它可以是你的原生家庭,職權不公的工作環境,或者有家暴傾向的丈夫等。
舍棄“討好他人”的習慣
想要被人重視、被人喜歡的人,,往往活得都很累。他們過分地在意自己各方面都要有成就、過分地迎合他人、又過分地自我否定,所以容易身心俱疲,無法突破困境。
這樣的人,都過分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都是在過分追求完美,認為那只對自己唯一的任何和肯定。但沒有哪個完美主義會成功,所有的根源都是自己。
請先從心底認可自己。
就像不可能讓餐廳的食物滿足所有人的喜好一樣,因為完美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存在。既然如此:火鍋店讓愛吃火鍋的人喜歡就好;西餐廳讓愛吃西餐的人喜歡就好;所以,對于你自己來說,只要讓喜歡你的人喜歡你就可以了。
就像書中說的:
成長的過程,就像破繭成蝶。
嘗試舍棄,以后你就可以成全全新的自己。
“舍棄”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行動,能真正讓我們釋放自我,獲得人生價值的真諦。結合劇中的情節,在書中能找到很多讓人頓悟的獨特觀點,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本心靈自查手冊和思維啟發的鑰匙,帶著我們轉換思維,自我更新,實現人生的躍遷。
2021年已近半,讓我們借由故事和書,讓自己更豁然開朗,去開啟一個自己喜歡和想要的人生,愿我們有舍有得。
作者:Lina
找不到答案?娜就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