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世界》影評:同為世界首富,蓋蒂為何比洛克菲勒差這么多?原因在于父親的兩句話!

?文/張宏濤

一,我對世界首富和女主角的評價,與多數人的觀點相反

看了不少影評,大多數人都認為世界首富蓋蒂是個對待親情冷漠、無情,對待金錢吝嗇、貪婪的、讓人鄙視的冷血的守財奴;而女主角則是個光輝偉大勇敢堅毅的母親,是正能量的代表。

不過,我的觀點與此相反。

我認為,蓋蒂在處理孫子綁架案上的做法,沒有大問題(對媒體宣稱一分錢也不給,私下把心腹從非洲調回來全力調查和處理這件事)。

蓋蒂的問題,主要在于在兒子童年時,拋棄了兒子,沒有盡到撫養教育的責任。一直到兒子成年了,找他時,他才給予幫助。但一個人的性格,最重要的形成期是童年。也就是說,由于父親的缺失,他的兒子成了一個性格懦弱,缺乏擔當的人。等他給兒子機會的時候,兒子缺乏駕馭工作的能力。

蓋蒂的另一個問題在于,他失去了孫子的監護權,也因此放棄了對孫子的培養,孫子就此墮落。這也是個失誤。當然,這主要怪他兒子不爭氣(他給兒子提供了副總裁的職位,但兒子卻縱情聲色、吸毒……),也與女主角有關。

女主角不爭饅頭爭口氣,不顧兒子的意愿,斷然把在世界首富身邊學習的兒子帶回了遙遠的家鄉,過起了赤貧的生活。

她只考慮自己的想法,不顧兒子的感受和未來。兒子從財富頂端跌落到赤貧境地,由此心理極大地失衡和扭曲了。后來又遭遇綁架的折磨,心理更加失衡,最后在吸毒和放縱中,度過了一生。

如果他留在爺爺身邊,爺爺是期望著力培養他,并讓他做家族繼承人的。或許他會學到爺爺的精明能干,成為合格的繼承人的。

二,世界首富緣何冷漠且缺乏安全感?

在綁架案談判的過程中,男主角問蓋蒂:

您現在擁有多少錢才能有安全感?

蓋蒂說:

更多……

也就是說,即便是世界首富,也早就實現了如今無數人追求的財富自由,但是他依然缺乏安全感。

他為什么這么缺乏安全感?

原因就在于他父親。

在電影里,他轉述過兩句非常重要,但容易被人忽略的話,這兩句話是他父親對他說的:

孩子,會讓一個男人不敢冒險!

你永遠也不會成功!

這兩句話就像兩個蠱,被父親下到了他的身體里,毒害了他一生。

大多數人的一生,潛意識里都是在取悅父母或反抗父母。無論是取悅,還是反抗,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父母去世了,也依然存在這樣的潛意識)。只是大多數人意識不到而已。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發現大多數求助者的問題根源,都是想獲得父母的認可。

也就是說,那些從小可以得到父母認可的孩子,天然就贏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他們可以輕松自由地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那些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也許一生都掙扎在試圖證明自己、獲得父母認可的徒勞中。

蓋蒂就是如此。父親的第一句話,讓他拋棄了兒子。因為他擔心如父親所言,孩子會成為他的羈絆,影響他成功。

這就是蓋蒂對家人冷酷無情的原因。

記得看過一個古龍風格的電影,男主角是一個青年劍客,一心想成為天下第一。但一位大師說,他成不了天下第一,因為他有女朋友。而劍客一旦有了牽掛的人,內心就不會再專注于劍術。為了成為天下第一,他就殺了女朋友。

當時我看到這個情節后,很不理解,覺得這人真傻。但看《金錢世界》時,聽到蓋蒂轉述他父親的這句話后,我明白了。

當然,這絕不是說這句話是對的,只是蓋蒂被父親洗腦了而已。

比如,我就是因為有了孩子,才開始奮發圖強,做了很多過去不敢做的事情的,極大地提升了生活質量和人生質量。而在古龍的小說里,最強大的武器,永遠不是無情,而是愛(愛情和友情)!

蓋蒂不是無情的人,他只是不敢有情。因為后面這句在等著他——你永遠也不會成功!——這是蓋蒂一生沒有安全感的原因,也是他拋棄子孫的原因(若不拋棄子孫,就不能成功;若不成功,就得不到父親的認可,有條件的愛,蓋蒂都得不到,何況無條件的愛?)。

這句話像魔咒,孩子天生都是相信父親的,他恐懼父親的話成真,所以他缺乏安全感。哪怕成為風頭正盛的世界首富。

這句話,也是他永遠斤斤計較地省錢、一直想著如何避稅、如何繼續賺錢的原因。他就是為了對抗父親給他的低評,他要向父親證明,他可以成功,他可以一直成功。為了證明這一點,為了獲得父親的認可,他才不擇手段,不惜拋棄子孫。

無數父親,都喜歡這樣貶低子女。這會導致子女的不自信。成功者這樣貶低子女時,子女就更容易受影響,更難以從這句話中擺脫,因為他們的父母是成功者。成功者說的話,大家更容易相信。

剛才掃了一眼《帕丁頓熊2》,剛好看到劇中脾氣暴躁的四五十歲的廚師,憤怒地對朋友說:我就知道大家不喜歡,我爸說過我一無是處……

四五十歲了,還無法擺脫父親無意識的詛咒。

在著名策劃人王志綱的兒子王大琪所著的《財富的孩子》這本書里,作者描寫了多個富二代的痛苦——被父親罵得一無是處,他們活在父親的陰影里,極其痛苦。他自己,精心為父親的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做了個紀錄片,也被父親當著眾人的面,罵拍的是垃圾。

這種痛苦,太普遍了,我想是源自俄狄浦斯沖突。父親怕兒子超越,潛意識就來詛咒和打擊兒子。

表面上看,蓋蒂是個富可敵國,叱咤風云的大人物;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卻還是個缺乏父愛,渴望得到父親認可的小男孩。最后,臨死時,他撫摸著一張嬰兒畫像,喃喃地說:

多可愛的孩子啊!

這也是我這個觀點的佐證。

這個孩子,指的是他自己。他想要愛自己。因為除了他自己,誰都不愛他!父母不愛他,他身邊的人,也都只是為了他的錢。

他一生做事,都會討價還價,孫子被綁架,他也不斷討價還價。唯獨購買這幅來歷不明的畫時,他難得的痛快付款了。原因不僅在于他對藝術的熱愛,更主要在于,他看到了這幅畫里的小男孩,就像看到了內在的自己。他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

三,洛克菲勒家族和蓋蒂家族的巨大差異

《金錢世界》里,蓋蒂一出現,我就想到了一個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蓋地和洛克菲勒一樣,都是靠石油成為世界首富的,所以被人稱為石油怪杰。他們倆在商業上,都一樣的敏銳、果斷和精明。但是,他們倆在其他方面,幾乎都是相反的。

洛克菲勒重視家族,重視家庭教育,從《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中可見一斑。所以洛克菲勒家族從他開始,就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家族之一,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獨“富”天下。他的子孫,各個都是杰出的人物,有大富豪、大慈善家、大環保家、大銀行家,有美國副總統,州長、副州長……

蓋蒂則不重視家族,他最小的兒子6歲時需要開刀,盡管蓋蒂聲稱這是他最喜歡的孩子,但還是漠不關心,抱怨醫療費用很貴,繼續在歐洲尋歡作樂,最終這個孩子死去了。

孫子被綁架,好不容易解救出來,孫子在母親的提醒下,給他打電話,他卻拒接,說接他電話是浪費時間。

他也不重視家庭教育,所以他的子孫,要么自殺,要么吸毒,要么醉生夢死,私生活混亂……家族成才者寥寥無幾,家族成員的丑聞卻不斷爆發。

家族差距這么大,觀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兩人的榜樣作用。

洛克菲勒一生與吃喝嫖賭絕緣,他沒有任何不良嗜好。25歲結婚,與妻子白頭偕老(生育四女一兒)。他前半生致力于賺錢(16歲到57歲,賺錢41年),后半生致力于做慈善(58歲到98歲,致力于慈善40年)。

他開啟了美國富豪行善之先河。去世前,洛克菲勒已經捐出95%的財產,用于全世界的醫療、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包括中國也是受益者,后代還將慈善擴展到環保等多個領域),只給兒子留下兩千多萬美元。

正應了他給自己設定的人生使命:從其他惡性競爭的商人們身上賺取盡可能多的金錢,而用此金錢發展有益人類的事業。

蓋蒂24歲成為百萬富豪后,就決定退休,然后開始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半年后,又重出江湖,繼續賺錢,成為世界首富后,依然持續工作到去世。在工作同時,他縱情聲色,是個花花公子,不負責任的父親。他結過5次婚,其余的外遇更是不計其數,他公然宣稱自己有100個情人。

兩人對藝術品的態度也大不一樣。

蓋蒂對家人很吝嗇,但他對藝術品的購買和對藝術的捐贈從不吝惜。他說:

“一個不愛好藝術的人是一個沒有完全開化的人。”

這句名言很有意思,因為洛克菲勒不屑于購買藝術品、游艇或中世紀韻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東西。他前期投資的主要是煤礦、鐵路、保險公司、銀行和各種類型的生產企業,其中最出名的是鐵礦生意。后期做慈善,主要是醫療和教育。

洛克菲勒的孫子勞倫斯·洛克菲勒在給父親的信里寫道:

“我現在發覺,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和追求,遠比鑒賞最好的音樂和藝術作品需要更多的學習和天賦。

洛克菲勒的另一個孫子,去年的今天去世的大衛·洛克菲勒,給世人留下這樣一句話:

“我的人生非常精彩……我相信,物質很大程度上可以讓一個人過得快樂。不過,如果你沒有好友和重要的親人,生活會非常空虛和難過,那時物質的東西也不重要了。

洛克菲勒兩個孫子的幾句話所傳達的理念,都是蓋蒂所欠缺的。他只能把愛投入到藝術品上,而對真實世界的美好事物和好友親人無感。

四,洛克菲勒父親和蓋蒂父親的巨大反差

兩人在生活和對待家族觀念上,為何區別這么大?

也許有人會說出身論,就是洛克菲勒的出身比蓋蒂好。但事實正好相反。

洛克菲勒出身赤貧,16歲就被迫輟學,走上了打工的道路。父親是賣假藥的江湖郎中,又犯過重婚罪,不夠正直,洛克菲勒一生都與父親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蓋蒂則是個富二代。父親原來是律師,在蓋蒂11歲時,父親開始做石油投機生意,發了大財。蓋蒂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靠家族財富,也得以在牛津大學畢業。原本的夢想是作家和外交官。后來受父親影響,開始做石油生意。

可以說,蓋蒂的出身要比洛克菲勒好多了,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財富,自身學歷和所受的教育,以及見識等,都遠勝過洛克菲勒。但蓋蒂為何在金錢觀念和家族教育上,遠不如洛克菲勒呢?

前面我們分析過,電影里隱晦地提供了答案——蓋蒂的父親,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他視兒子為累贅,并且認為他不可能成功。

現實,也佐證了這一點。

很有趣的是,蓋蒂和洛克菲勒在創業時,父親對他們的態度,再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來看看:

1914年,蓋蒂22歲時決定創業,但是,他只有500美元。

1858年,19歲的洛克菲勒決定創業,此時他手里有三年的積蓄800美元。

兩人都需要得到支持。

蓋蒂的父親是擁有數百萬美元的大富豪。

洛克菲勒的父親是個窮人。

蓋蒂是是成年的獨生子,父親沒有其他孩子需要撫養。

洛克菲勒的父親有六個孩子,其中四個未成年,還需要撫養。

蓋蒂的父親在蓋蒂的再三懇求下,愿意一個月預付他100美元(即便是1000元,也只是他財富的九牛之一毛)。

洛克菲勒知道父親是窮人,沒打算找父親借錢,但父親主動借給洛克菲勒1000美元(估計是除了基本生活費外,能拿出來的全部積蓄了)。

蓋蒂的父親要求分走蓋蒂70%的利潤(一年后,蓋蒂被賭贏了一個油田,但是隨即就轉賣了,因為他沒有錢干……如果父親的支持力度再稍微大一點,他原本可以賺更多。他父親分得27650元,利息等于是2300%。)。

洛克菲勒的父親要求兒子未來支付10%的利息(比銀行存款利息略高,但低于銀行貸款利息。另外洛克菲勒也從銀行貸不到款)。

而且隨著60年的通貨膨脹,1914年的錢遠不如1958年的錢值錢。

兩個父親對兒子的態度,高下立判!

五,巨大的反差,給我們的啟發

我們會很奇怪,為什么蓋蒂的父親不愿意像洛克菲勒的父親那樣,直接給兒子1000美元呢?很顯然,他不是拿不出來,他是不信任兒子的能力和人品,他擔心兒子賠錢,擔心兒子亂花,所以一個月只給100,一旦發現勢頭不對,就可以隨時終止支持,以讓自己的損失最小。

洛克菲勒的父親卻很信任兒子。

(洛克菲勒)

父親不信任兒子的能力和人品,代表著對兒子的不認可,這是對兒子最大的傷害。

更可悲的是,1930年,蓋蒂父親去世時,他給妻子薩拉留下了1000萬遺產,并把遺產的控制權交給指定的遺囑執行人和他的副手;蓋蒂只得到了50萬美元遺產。百度百科上說,這對蓋蒂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妨礙了他進一步施展手腳。

但我認為,影響事業的發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打擊是,縱然當時的蓋蒂已經38歲了,也早已顯示出了非凡的商業頭腦(24歲靠自己成為百萬富翁,后來的14年里,他又為父親的公司創造了600多萬的財富),但他依然得不到父親的認可。

在父親眼里,他還是不值得信任的,不被認可的(所以遺產基本沒他的份兒,遺產的控制權也在別人手里,怕他亂花,覺得他沒有掌控這筆財產的能力)。這遠比不給他更多遺產的打擊要大得多。

結合電影的兩句臺詞,和現實里這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蓋蒂一生不被父親認可,但又一生無法擺脫父親陰影的悲劇!

再結合蓋蒂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的差別,我們可以明白:

愛和認可,比金錢更重要!心靈自由,比財富自由更重要!想讓孩子生活幸福,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學歷背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愛、信任和肯定!

否則,就像蓋蒂一樣,即便成為世界首富,依然缺乏安全感,依然心靈不自由,他自己和他的子孫,也都與幸福很遙遠。

假如我可以穿越時空,讓蓋蒂看看這篇文章,不知他會作何感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