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朋友對我說,
“當我早上6點起床的時候,室友一個重翻身,重嘆一聲,我知道,我又闖禍了。
3個室友已經(jīng)苦口婆心地說過好幾遍了,【你能不能早上晚點起來,就算你早起,能不能輕點】,我嘴上說著,好的,明天我會動作快點的,但是心里很狂躁,憑什么睡覺,你都要管我,誰讓你睡得這么晚!
后來,我就被排擠了,4個人的寢室,感覺,我就是那個多余的,吃飯不叫我,上課不叫我,出去玩不叫我,連寢室作業(yè)都不管我參與不參與,你說我大學4年怎么在活下去?”
我安慰道,其實寢室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都是你讓我,我讓你,不然女寢就像個后宮,小故事能出本書,一個寢室4個人,但有5個群,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誰看誰都不順眼,誰還不是家里的小公主呢,對吧。
但是,朋友說,憑什么,上個大學,我就要去合群,我就得忍你,不管你對錯,我就得忍,憑啥?!
其實,她說的并沒有錯。
調(diào)動所有腦細胞度過了高中3年,費勁巴拉地,考上離家這么遠的大學,你是跑來合群的嗎?你還是跑來住寢室的?是高中朋友不夠多,還是家里床不夠不舒服。
有次,我在貼吧回復了一條,說寢室生活讓我想一個人住啊,我說那你就一個人啊,樓主回復:獨處感覺怪怪的。
好奇怪,為什么明明你知道和他們一起,不開心,還非得死命往那個圈子擠,不累嗎?
為什么?人總是喜歡扎堆。
媽媽從小教育我們,你應該合群呀,你應該去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呀。然后姥姥又告訴媽媽,你應該合群呀。太姥姥又告訴姥姥.....
很明顯,中國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集體主義從原始祖先抱團取暖開始,你脫離群體,你就會被人說,不合群就等于不好相處。
其實,耗費時間在別人身上,還不如,和自己相處。
姐姐向來是個獨來獨往的人,在家人眼中簡直是個異類。
有次,家人派我去和她溝通,我試探性地問,姐姐,你為什么不找男朋友,姐姐說,假如兩個人過得沒有一個人開心,為什么我還要兩個人。
我就沒有再問下去,我覺得,這很酷??!
姐姐喜歡一個人跑到很遠的地方旅游,喜歡一個人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讀書,喜歡一個人看電影,喜歡一個人看日出,喜歡一個人跑步,甚至辭職都是干凈利落,不受干涉。
我喜歡她,因為她走路帶風。
不會被外界干擾,讀書的時候,歲月靜好,跑步的時候,大汗淋漓,愛哭愛笑,活的是自己的人生。
但是,她并不孤獨,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內(nèi)心反而是充實的。
有些人周圍可能有一群人,但是她總是默默跟在別人后面。只是想要自己看著不那么別扭。
其實這是一種來自焦慮的內(nèi)心需求,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也無法獨自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所以合群變成了一種讓自己成為別人一部分或者別人成為自己一部分的手段,只是讓自己心滿意足而已,很虛。
既然跟著別人的腳步,很累,何不隨著自己的節(jié)奏慢慢走。
放不下的書就要找的更大的書架,賭不起的人生就別浪費在別人身上,因為人生只有一次,很寶貴,別浪費。
哦,你問我后來我那個朋友怎么樣了?她最后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選擇了獨來獨往,她說等我把一堆證書扔在桌上的時候,她們會閉嘴的。
我說,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