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打開手機,習慣性的先翻翻群消息,再看看朋友圈和空間動態。人們都有一顆好奇心,太多時候,即使自己的生活都雞飛狗跳,混亂一團,卻還是想要知道別人在干些什么。
我躺在床上,看著昨天的朋友圈。
有出去旅游的同學,在空間里放美美的照片,大好春光加燦爛笑臉,羨煞旁人。
有做項目熬到深夜的朋友,配圖是遠處的摩天大樓和電腦旁未喝完的咖啡,透露出濃濃的疲憊和滿滿的成就感。
有參加競賽拿到獎金,和伙伴一起慶祝的大神,不停地更新競賽過程。
還有各種秀恩愛的情侶狗,猝不及防地被喂一把狗糧。
再反觀自己,沒有出去旅游,沒有享受大好春光;沒有參加活動和競賽,現在也沒能體會到做項目的辛苦;至于愛情,仍舊是一片空白。兩相對比,我的生活是不是乏善可陳?
從高考的牢籠里剛剛被釋放的我,真的相信了高中班主任那句經典名言,“等你們高考完了,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于是,大一學習上的放縱,造成了學期末拿不了獎學金,學分績點不高,保研無望;生活上的放縱,讓近視度數又上漲了不少,熬夜,作息不規律,身體開始吃不消。后來,漸漸就想明白了,大學不是放縱的地方,一場高考,不僅是終點,更是起點。
大一時常感到迷茫與焦慮,經常思考未來的我會怎樣,可以怎樣,那時候不明白“未來”這樣深奧的哲學話題,想要輕易得到答案是不可能的。于是在一次次自我否定與焦慮中,慢慢摸索,對關心的問題細細思索之后,查資料,詢問身邊的老師,跌跌撞撞地向前走,雖慢卻在前進。行動,始終是應對迷茫的第一步。
我關注過很多的微信公眾號,有剛出校園的寫作新銳,也有已經年薪百萬的公號大神,在他們的文章中,都不同程度的體現出來對生活的迷茫。以前,我一直認為只有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會迷茫,剛剛與社會正面接觸,就如同一個人在迷霧森林里行走,看不清前方的路,不知道前進的方向,也不知道哪里是盡頭,有時候想找個人問路都找不到。后來,經歷了一些人與事,讀了更多的書,才漸漸明白迷茫是人生的常態,至少它證明了我還在思考,還在摸索,還沒有在面對混亂的生活時放棄自己的追求。
進入大學,進入社會之后,在朋友圈里看到小伙伴們曬生活,秀恩愛,而自己的生活卻平平淡淡,如果說心里沒有一點觸動,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太乏味了,應該找點事情做,好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于是看到別人在泳池里翻騰,自己也去報了游泳班,折騰了兩天就不想去了;看到其他同學在參加比賽,考證,買了參考書,堅持了一個星期就放棄了……這種嘗試就像一個生病的人吃藥不看療效,不能對癥下藥,病情只會越來越重。在面對別人的精彩人生時,人們常常會將自己與其對比,如果自己生活平淡,就會覺得很沮喪,開始模仿那些成功者,將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全然不顧這些方法是否適合自身。
大二上學期和學霸同寢,學霸每天都在學習,晚上不到12點不睡覺,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多學習一段時間呢?于是每天晚上和學霸一樣學到12點甚至更晚,堅持了一段時間,結果并沒有提高學習成績,身體反而開始吃不消,晚上沒休息好,導致第二天上課想睡覺,老師說的知識點沒有聽到,課下還要自己再學習一遍,既浪費時間,又犧牲了娛樂活動,得不償失。后來開始學習做to do list,每天完成任務就回寢室,娛樂休息兩不誤。果然,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朋友圈里的生活確實很美好,可是再怎樣美好也是別人的生活。生活是一道開放題,批改標準是“言之有理即可”,有人過得陽光積極,有人過得辛苦艱難,也有人過得平靜悠然,怎么樣都好,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答案都只能作為參考答案。
我從不反感那些在朋友圈里曬生活的人,那是他們認真描繪的生活畫卷,想要和其他人分享,不是很正常的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生活,你肆意瀟灑,我也灑脫淡然。大家各自經營自己的人生,又觀看別人的樣子,我會驚訝你活成了我向往的樣子,也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自豪。這才是最好的模樣。
“你只有闖入別人的生活,才會找到自己的不足。”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是一座孤島。如果一直躲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會更容易迷茫,每次看到朋友圈里那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就會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狀態,狀態好就繼續保持,狀態不好就積極調整。偶爾與別人比較,你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透過朋友圈也是間接闖入別人生活的一種方式,在別人的世界里參觀,就更容易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朋友圈里的生活只是參考,自己的生活才是我們最應該在意的。愿每一個用心生活的人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感謝您的閱讀!最近聽到一首歌Creepin up on you.節奏感很強,聽了就好喜歡,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