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糾結于結果的人,無論做什么如是看不到結果就會開始害怕退縮。即使我知道這份害怕和退縮是無法幫助我自己前行的,但是人性始之。曾經我有一群朋友是這樣的,他們很喜歡這么說:“你做不到結果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我們以達到好的結果來判斷一切。”在這樣的圈子里呆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我做什么只要自己接下來了,都拼盡全力去做,非要拿到完美的結果不可,好多次瀕臨奔潰的邊緣。當然這幫助我做成了很多很棒的項目,一些我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突破了很多的關卡。我很感謝這群朋友,但是總隱約感覺有些不太對勁。后來由于離那個環境遠了之后,慢慢的直到敲擊鍵盤的這一刻,突然感受到,哪里不對勁,那就是:過分糾結于結果,我們往往做不到結果。即使做到了你的內心未必好受。也或許說,你會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
我是一個心性比較急躁的人,執著于結果的環境有些時候實在會讓我力不從心,身體狀態有些時候常常是跟不上這樣的一種較真心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在做事情本身的過程里去享受,我在做的事情。中國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先苦逼到死,然后再享受天堂般的幸福。我對于能這樣生活的人,很佩服,但我并不希望自己也去這樣生活。
事前執著于一定要看清根本看不清的結果,或者做的過程中去糾結于結果,只會導致自己在這件事情中越來越被動,而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把握主動權。畏懼于看不到結果,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于是徘徊再徘徊,這就好比飛機快墜機了,背著降落傘站在艙門,猶豫徘徊,錯過了最佳時機,于是等飛機最終撞擊到了山崖上再跳,這時候存亡的幾率就很低了。
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去預估結果,我們應該去預估,做一個評判,只不過在做這個預估的時候,要學會做雙向預估,即,好的結果和不好的結果。我不記得自己曾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話意思大概是是:當你能夠做好面對最壞的結果的準備,那么再糟糕的結果也糟糕不到哪里去。我想要去考N1,我拼盡全力準備。當然結果只能是兩個,一個是通過,一個是不通過。但是即使現在通不過又如何?在這個準備過程中,我所背的單詞,語法等等積累的能力和知識,還是可以幫助到我繼續前行。又或者考著考著發現自己對繼續考N1不感興趣了,那停下來從事其他自己感興趣的葉未必不行不是嗎?當然你曾經學過的知識,也不會就這樣離開你,在某一天的某個時候你說不定就又需要它了呢?放下學習知識時的“結果功利心”,我們在學習的過程里更能夠感受到快樂。
所以,何為“結果”?每個人自身都有自己的標準,朋友說,這么多年打拼下來終于買到一套房子了,苦心經營終于有了結果。但是或許在你看來,買不買房子并不是有結果與否的標準,或許你會在去了世界上所有自己想去的地方之后回到故鄉,落葉歸根,在老樹下品茶時,才能由衷地說,這才是結果。
現在國內環境較為急功近利,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不時時清理整理自己的內心,就會很容易被社會的洪流帶著走,被動地像無魂的喪尸一般,游蕩···跟隨自己的心,時常自我對話,把我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那樣才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之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夠,更好地跟“結果糾結癥“相處呢?
1,預估結果時,做好兩種結果預估:好的和最壞的。
(把握住“結果”的主動權,不論什么結果都能去面對它,那么你的意志會越來越強大)
2,運用“小范圍試錯”方法,交付出自己能夠交付的最小值。
(也就是說想做的,就去嘗試,無論是將來放棄也好,繼續也罷,能夠支持我們內心做出抉擇的基礎是,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
3,每個人關于結果的判斷標準不同,理清自己的想法做出判斷。同樣的不可把自己的標準強加于他人,善待自己同樣尊重他人。
(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高級,我想就是這么個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