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子的封國
接上篇。
蔡叔度是文王正妃太姒生的第五子。開國時被武王封在了蔡國(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蔡叔度和管叔鮮為武庚封國的相,因參與“三監之亂”而失國。又因為有個好兒子蔡仲而復國。到春秋時,在齊恒公稱霸前,蔡哀公因為“息夫人”而被楚俘。他的兒子蔡穆候又因妹妹改嫁而被齊恒公俘。到了下一世紀,蔡國更是多災多難,子殺父、臣弒君、兩次遷都,從上蔡到新蔡再到下蔡(今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最后公元前447年被楚惠王滅。
文王與太姒的第五子為曹叔振鐸duo,第六子為郕cheng叔武。這兩人都被封在了山東,在四哥周公旦魯國的附近。曹國的國都在陶丘,位于今天的山東荷澤,他管理著菏澤、聊城和河南濮陽南邊一帶。因地理位置而成為西周重要的十二諸侯國(魯、齊、晉、楚、秦、宋、衛、陳、蔡、曹、鄭、燕)之一,在春秋中前期曹國還積極發揮著他的作用,跟隨齊恒公“尊王攘夷”,解救刑衛于水火。之后曹共公對逃亡的重耳無禮,晉文公繼位后出兵攻曹,國君被俘。但晉國稱霸后又不得不依附晉國,這樣慢慢就淪落為三流小國,國君今日被囚,明日被殺,東靠西隨最終于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而滅。
郕國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處于齊魯兩國之間。在西周時郕國在兩大強國間安享太平,到春秋時卻倍受折磨,今日歸魯,明日齊攻。“春秋后期,郕君淪為魯大夫,之后郕成為孟孫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孫氏。公元前408年,齊國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國”。
還有三人也封在山東:武王嫡親十弟聃dan季載封于定陶縣堌鎮為聃國,滅于鄭;庶十二弟郜gao子封于山東成武縣,西曹東魯的郜國,春秋時卻成為宋的附庸,后滅于宋;十四弟錯叔繡封于滕州的滕國(與齊魯有關的國家),也滅于宋。
八子霍叔處封在山西霍州,三監之亂后被貶為庶民,然后其子繼霍國。到春秋公元前661年,被晉國所滅。
十八子也被封在山西,在山西運城的臨猗縣建郇國。晉國發生“曲沃代翼”事件前,虢國、芮國、梁國、郇國、賈國曾跟隨周恒王攻打過曲沃小宗。在晉武公上位后至晉獻公,這些小國基本被晉吞并。郇國被晉國兼并后,成了晉國大夫荀黯的封邑。
文王十三子和十六子被封在河南,一個在焦作西南建雍國,一個在濟源市建原國,均在春秋時為晉滅。
十七子封在陜西商洛鄷feng國(豐國),成王時黜;十一子毛叔鄭在陜西岐縣扶風一帶建毛國,為秦公元前516年滅。
1毛(陜西省岐山縣、扶風縣一帶))2毛(河南省宜陽縣)
最后還有一位康叔封,行九,在三監之亂平定后封在衛國。此時的衛國包括了管國、邶國及武庚的部分封地,與宋瓜分了商舊都。衛國應該是姬姓國里存活最長的國家,直至公元前209年被秦國消滅。其后代衛滿(燕國人)推翻了箕子朝鮮,建立了衛滿朝鮮,至公元前107年被漢武帝所滅。其后人和箕子朝鮮一樣逃之馬韓地區。
—— 周武王子的封國
周武王除成王外還有四子被封。邘叔姬誕封于河南邘邰,邘國后被鄭滅。唐叔虞(剪桐封弟)封在唐國(黃河汾河東邊),其子繼位后迀到晉水,改國號為晉,至春秋未期韓魏趙三家分晉而亡。應侯姬達封在河南省平頂山(鷹城)應國,為晉滅。韓侯封在陜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一帶,于公元前757年并入晉國。詩經《韓奕》的韓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北,與此韓有別。
唐叔虞有一子叫姬公明,被成王的兒子康王封在了賈國(今山西省臨沂襄汾縣賈罕村),號為賈共公,作為周朝的附庸國。公元前678年,晉曲沃武公奪取了晉地,為報曲沃莊伯兵敗,賈國領土被吞并。
——其他姬姓諸候國
周成王封他的兒子單公在單國,單國屬于畿內封國,位于陜西省眉縣。平王東遷時,也隨之東遷到河南省孟津縣東南。公元前693年,單伯曾送周莊王之女至魯,以備嫁齊。魯莊公為主婚者,送王女到齊后,魯莊公被齊襄公害死。
另有芮國(山西運城芮城縣)由武王賜于周卿士芮伯良夫為邑,成王時正式封為芮國(周朝起源篇)。公元前658年秦穆公滅芮國。
在湖北省隨州市有一隨國,是文王四友(南宮適、散宜生、閎天、太顛)之一的南宮適的封地,也稱為曾國,戰國時亡于楚。此曾國與山東的夏商遺國的曾(繒、鄫)國是不同的兩個國家。前者姓姬,后者姓姒,靠魯輕莒而被莒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