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每天看著無數身患疾病的人到醫院求醫,每個人的癥狀都不一樣,或輕或重,或緩或急。
有一次,一個20歲的女孩因為痛經來到婦產科,當時她嘴唇發白,已經痛到無法自己行走,是朋友背過來的,嘴唇被咬出痕跡,額頭上細密的汗珠,雙手捂著小腹部。老實說,這個場面見得太多,不及車禍這個大場面的傷者疼痛感來得強烈。當時一邊給小姑娘處理病情開藥,一邊心里在想“真矯情,又沒有缺胳膊缺腿,有這么痛嗎?”
在質疑病人的痛苦之后,終于我得到了應有的體驗,因為平時不注意生活飲食習慣,吃涼的,喝冷飲多,導致從不痛經的我,也體驗了一把痛經的感受。那種似痛不痛,一動就伴隨肢體蔓延到全身的痛感,讓人沒有心情做任何事情,只想著躺在床上,身體蜷縮成一團,以此來減輕疼痛。原來痛經時這么痛的呀,雖然自己是很輕微的,但是聯想起之前那個女孩的癥狀,突然就感同身受,原來真的很痛苦。那種痛苦并不是刻意假裝出來的。
以前在產房的時候,很多產婦的“癥狀”嚇得我一度對順產失去最后的期望。從有規律的宮縮開始,便一次比一次疼痛,慢慢的放射全身,頂著個大肚子,躺在待產床上呻吟,等待著以疼痛的方式來開宮口。而發泄,抒發這種痛苦的方式就是產婦的各種呻吟和大喊。
“醫生救救我'”醫生,我不想生了“”醫生,我要剖腹“每當面對這些無理的要求時,我都從為理會過,因為這就是一個生產的過程,需要以疼痛的方式來促進產程,而我無法幫他們加快產程,只有檢測孩子在宮內的情況。
直到有一天,自己結婚生子的時候,躺在產床上,才能明白生產時需要陪伴和安慰和痛楚。
別人的痛,形容的太真切,也感覺不到。終究是要自己體驗過,才知是什么樣的感覺。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