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先自醫。在剛開始進入學習的階段,稍稍對精神分析學派有了點了解,簡單的認為3大學派各自獨立,而自己的性格,喜好,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偏向于此。上完2節變態心理學有種醍醐灌頂的快感。
人說久病成醫,對于自己是想走出困境還是甘愿受困于內其實一直處于矛盾的狀態,但對于尋找病因卻有著執拗的樂趣。聽完老師的講解發現,其實早在學習之前就已經在結合運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自我療愈。追溯最早的創傷經歷以及早期成長過程中的缺失因素,挖掘內心被有意識和無意識遺忘的記憶碎片,找尋轉變之前的本我,比起對自我剝絲抽繭的痛苦,回憶那些被長期壓抑形成的意識淡薄顯得更加的無力。找尋完根,又開始自省,究竟現實中是因為哪個敏感點或特殊時間段導致再次被困入迷宮,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或者做些什么得到哪方面的滿足可以讓自己擺脫這種狀況。
開始漸漸釋懷,對于專業名詞的運用是否落后于同學們很多,也減弱了對于喜歡了很久但是行動的太遲的悔恨和遺憾,就好像上完第一節課懊惱能早點和介紹我來的同學重逢早點來學習不至于浪費這么多年的光陰時,轉念也想,也許正是心境和經歷進行到了這個階段,是進入這個領域的最好時期,沒有早一刻,沒有晚一秒,我在這里,而它,也正好在那里,于是我們相遇,開始譜寫出關于感悟,關于情誼一段新的篇章。
人生中有喜也有悲,更重要的是,感受過痛之后得到的相同程度的成長。沒有感受過黑暗的光明人生快樂的很簡單,但是體會過悲傷之后的堅強更可貴。不要害怕我們的心曾有缺口,那一定會是將來你盛放美好最合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