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萬物生長。一株無以言語,卻承載歲月更替。東南一隅,普陀山中,佛寺巍峨,屹立千載,香火裊裊起,氤氳山林間。
在這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有一種植被因其瀕臨滅絕而獨樹一幟,目前全球僅存一株,其瀕危性不亞于國寶大熊貓。那到底是什么樹種?長什么樣子?為何會面臨瀕危境地?如今的生存現狀又如何?
一、發現之旅
1930年,我國植物學家鐘觀光教授在浙江省的舟山群島上的普陀山中,發現了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樹種,這種樹因其分杈的枝干像一對恩愛纏綿的夫妻,故被當地人叫作“夫妻樹”。
后來,經過一系列嚴謹的科學調查后發現,這棵“夫妻樹”是中國特有品種,并且,在發現之時,已經面臨僅存一株的窘境,所以,相關保護單位立即啟動保護措施,通過專業評估,將其列為“嚴重瀕危滅絕”等級,并于1932年,由林學家鄭萬鈞教授命名為“普陀鵝耳櫪”,至此,這株面臨滅絕的“夫妻樹”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
二、普陀鵝耳櫪
普陀山林中的這棵“普陀鵝耳櫪”,長于慧濟寺的西門前面,樹齡已有200多年,屬樺木科,鵝耳櫪屬,為落葉喬木,其樹葉寬大,呈暗綠色,互生。
從這株原生母樹的生長環境來看,它喜歡氣候涼爽、土壤肥沃、溫濕度適宜的環境。并且,生長環境周圍長滿紅楠、山茶花、普陀樟、野苧麻等植物,形成混交營林的生長模式。
三、瀕危原因
查閱相關資料可知,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發現有這種樹的身影,可是,由于多種不利因素,在發現的時候,已經僅存一棵了。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授粉率低
因為普陀鵝耳櫪的花期成熟時間不協調,雌雄花期相差10多天才各自成熟,并且,花粉的撒發期很短,多集中于4-7月份,如若碰上大風大雨天氣,會導致授粉率低下,進而繁育困難。
2,溫濕度要求高
普陀鵝耳櫪的種子在自然的生長條件下,幾乎很難成活,因為它對土壤和空氣中的溫濕度要求極為苛刻,并且果殼過于堅硬,難以存活,進而繁育困難。
3,萌芽性差
如果將普陀鵝耳櫪的枝干砍斷,被砍斷的部分很難靠自己的再生能力長出新的枝椏, 進而繁育困難。
4,人為破壞
人為破壞,無外乎砍伐樹木和毀林開荒,嚴重破壞了普陀鵝耳櫪的生長環境,造成植株日益減少。
四、生存現狀
在發現之時,普陀鵝耳櫪就引起了杭州植物園、舟山林科所、普陀山園林管理處的關注,為了加快搶救步伐,從1978年開始,科研工作者加大搶救和繁育力度,至今已培育出上萬株。
1985年,上海植物園從普陀山引種2株,但是因為土壤等生長環境不適宜未能存活。1990年,江西九江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引種,很幸運,已經培育出50多株。并擔任起向武漢、廣州等地提供試驗用苗的任務。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普陀鵝耳櫪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到目前為止,普陀鵝耳櫪的保護區已經分布于全國多家植物園等單位,得到了很好地保護。
【部分參考資料】
《珍惜瀕危樹種普陀鵝耳櫪》高維孝
《瀕危滅絕的普陀鵝耳櫪》張亞恩
《普陀遺孤鵝耳櫪》張建國
《普陀鵝耳櫪》俞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