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講,在求職這場游戲里,游戲規則并不是公平的。雇主有權力決定要不要你,而你卻很少有機會去決定要不要他。所以找工作不是爭論對錯的時候,也不是鬧情緒或脾氣的時候,在求職這件事情上,我們要因勢利導,考慮得失,在別人掌握規則的游戲里成為最先把握住機會的那一個。
1
回顧一下,正在求職的你,是如何找工作的?
寫簡歷—搜索職位—投遞簡歷—等待消息,可能大部分時候都收不到反饋信息。
求職過程中,求職者追求的是覆蓋率,他們海投簡歷,廣泛撒網,希望簡歷能被看到,希望雇主能主動地發現他們的不同之處,邀請他們面試,給予他們offer。他們很少去認真地研究求職這件事情,很少去精準地尋求職位。
然而這一切并不是想象中的這么美好。
雇主和求職者完全不一樣。雇主追求的是低風險低成本,總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最低的風險招到適合的人。他們傾向于往“內”看,優先通過內部提升、臨時工轉正、實習生錄用等方式填補空缺。他們鼓勵員工推薦靠譜的人,或許還會使用獵頭或者中介。
可想而知,當職位被以招聘啟事的方式發布出去,其需求的真實性有待驗證。哪怕需求是真實的,再想想你可能要面臨的競爭壓力。
2
雇主與求職者的核心價值觀存在明顯差異:
雇主的思維(從最優先—最不優先):
內部提升—內部推薦—注重證據—獵頭或中介—招聘啟事、接收簡歷
求職者的思維:(從最優先—最不優先):
招聘啟事、接收簡歷—獵頭或中介—注重證據—內部推薦—內部提升
3
站在雇主的角度,真實的招聘是這樣的:
01 內部提升:越是重要的核心的職位,越關注其風險性。實際招聘過程中,雇主總是傾向于優先提拔本單位在職的,或臨時雇傭中績效表現良好的員工。這部分員工已經證明了其本身的工作能力,證明了其可靠性和忠誠性。內部提升往往成為雇主進行職位空缺填補的第一選擇。如果內部提升時并無合適人選,內部推薦和注重證據會成為接下來的途徑選擇。
02 內部推薦:實行內部推薦,利用的就是現有員工的信任背書。如果你的員工是勝任的,那他可以推薦的或推薦上來的人一般都是合適的。內推是性價比非常高的一種招聘方式,其風險性也是大大降低。
03 注重證據:如果你能夠提供“我能做什么以及做過什么”的證據,那么你給雇主帶來的可靠性認知就會更強。同樣選擇一個文案專員,雇主更可能會選擇寄出已有作品,具備更高可信度的應聘者。更普遍的是,雇主總是會花時間去聯系那些已經在行業內證明過自己的人,給他們提供選擇機會。
04 獵頭或者中介&發布招聘啟事、接收簡歷:當這些途徑都不能找到合適的人選時,針對某些高端職位或招聘難度大的職位,雇主會考慮支付高成本來使用獵頭或中介來招聘。而大多數時候,雇主還會在各大招聘網站和社交網站上發布招聘啟事。這時,你就可以通過搜索看到相應的招聘信息,投遞簡歷。
4
雇主思維VS求職者思維,你可以有的行動策略
面對求職,我們仍然還需要去海投簡歷,廣泛撒網,去爭取更多可能的機會。但對比雇主思維與求職者思維的差異,我們可能的行動策略必須去做出調整,重心需要發生轉移:
01 爭取更多的內推機會:求職中,你應該投入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去找到在目標公司工作的人,與他們去溝通,讓他們幫你去推薦,遞一下簡歷,這樣你可能的機會就會大很多。目標公司工作的人可能是你的校友,可能來自朋友的推薦,可能來自職場社交軟件的聯系。找到他們,并讓他們信任你。
02 積累并提供更多的“能力”證據:對于找工作這件事情,我們想到的往往是如何找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卻很少想,對方憑什么給你。如果你能夠按照職位的要求,提供更多匹配性的證明,那你的成功率無疑會大大提高。因此,我們要有積累“能力”證據的意識,記錄自己的一個個里程碑:一次培訓、一個技能、一篇文章等。這些都可能成為我們求職中的利器。
03 重視并認真選擇你的實習。通常情況下,實習就是解決快速了解職場的最好方式之一,而且實習給你提供了潛在的被錄用機會。很多雇主都傾向于給自己帶來良好”體驗感“的實習生設置綠色通道,實習生們有更多的機會轉成正式員工。當你還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準備求職的時候,請重視并認真選擇你的實習。
*?最終被錄用的,不一定是最能干好那份工作的,很有可能是最懂如何才能被錄用的人
如果你正處于求職煎熬中,歡迎留言,也可加我微信,說不定可以幫助到你
如果你覺得不錯或者有用,希望大家能在文章最下面點個喜歡!
寫文章不易,歡迎大家關注下作者北大小笨,歡迎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