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原來是向前

? ? ? ? ? 黃? 碧? 琴

? ? ? ? ? “綠遍山原白滿川(水天一色),

? ? ? ? ? ? 子規聲里雨如煙。

? ? ? ? ? ? 鄉村四月閑人少,

? ? ? ? ? ? 才了蠶桑又插秧。”

這首宋時翁卷先生的《鄉村四月》詩,真切地描繪出了我江南水鄉春夏之交四月天濃郁的春耕時節景象,如詩如畫,悅然紙上。

日月如梭,斗轉星移。人們剛從冬季的慵懶中稍稍活絡過來,不經意間春天就踩著濕漉漉的腳步急匆匆地來臨了。

鄉親們知道 時間不等人,對于四時八節交替有著非常敏感的意識,對于“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金科玉律有著深刻的切膚體會。

于是,他們一刻也不敢懈怠,開始著手準備起來。婦女篩洗浸泡播撒稻種,上山割草飼飽耕牛;男人疏溝引水灌田,構筑田徑小路,下地扶犁耙田追泥浪,掄錘“哐當哐當”加固鋤頭草耙;


識字青年哥搬出正月十八從六都“十八坂”買回來的農具行頭,蘸墨揮毫,恭恭敬敬地一筆一劃寫上名字;

老人坐在院子里,抖索著雙手從一團亂麻中,捋順一根根又長又細的麻線,再“呸”一口水在掌心搓一搓,擰出一條麻繩,或在中間摻上一根長布條編出麻花辮子,混搭薄竹片鐵線絲,修葺破籮爛筐舊土箕;

老婦佝僂著身軀顛著小步,從柜子里抱出一堆舊衣爛衫,從墻上釘鉤取下蓑衣竹笠,捧著針線叵籮坐在亮處,戴上老花鏡穿針引線縫縫補補……

插秧時日,風和日麗,水天一色。男女老少齊上陣,男人挑糞插秧,姑娘送糞遞秧,小媳婦熬粥燒水提壺奉茶送點心,老人看家護院帶小孩;

紅喙烏羽白肚雙勞燕,“去歲辭巢別近鄰”,今春猶如老鼠行舊路,念念不忘回老屋,駕剪尾,斜身子,上下翻飛,唧唧聲中銜濁泥,叼小蟲,掠檐修巢喂雛燕,往返飛翔不辭苦;

小蜻蜓著蟬衣,呼扇呼扇似飛機,左右盤旋,輕輕點水款款飛;

? “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院落虛心竹子低頭葉,夾篷桃花紅艷艷,笑逐顏開;狗狗汪汪也來湊熱鬧……村子里一片紅紅火火忙忙碌碌景象。

農活累,插秧更累。每個插秧師傅面前都有一只底面光滑(易于在泥漿中推拉)人稱“秧船”的木盆子,把秧苗的根須像湯圓粘芝麻粉,往盆里粘了粘黑黝黝的人尿糞,然后才插入田里。

秧苗要掰均勻,舊時每兜是18根,兜與兜之間的距離也要均勻,原來是框框“尺二碼”,后來提倡科學種田把密植改為“六六見方”,豎要直,橫要平,只有這樣耨(nou 除草)草時那六齒釘耙才能在秧苗間自如通過,不會傷到秧根;

秧苗不能插得太深,深了根須不易伸展影響生長,淺了頭重腳輕根底淺,風一吹就會倒伏漂浮,所以深淺要適度。

插秧時不能站直腰,要彎腰駝背,一顆頭顱時不時地仰矚俯視,左顧右盼。插秧時低頭,插一行六兜就要抬頭看看是否跟前面的秧苗保持一條直線,往左右兩邊觀察是否成一水平線,要是排列不整齊,就得拔起來重插;

兩手像車水樣不停歇地掰秧粘糞插秧,插完并列的一行秧苗后,要把陷在爛泥漿里大蘿卜一樣的兩條泥腿子吃力地拔起來,往后退一步再沒入尺把深的泥漿里,然后再彎腰、直腰、往后退,如此反復不斷,很累。

難怪插秧師傅干一會兒活就要站起來挺胸拔頸,展背擴臂伸腰,休息三五秒后再繼續干;否則,一味地埋頭苦干,不消半天就會腰酸背痛,頭冒金星。

? ? 布袋和尚的《插秧歌》? ? ?

? ? ? ? ? ? ? 手捏青苗種滿田,

? ? ? ? ? ? ? 低頭便見水中天。

? ? ? ? ? ? ? 六根清凈方成稻(道),

? ? ? ? ? ? ? 后退原來是向前。

秧苗一行行地不斷向前進,人卻是一步步地不斷往后退,原來后退是為了前進!

正如兩個拳師對陣時,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一上來就氣勢洶洶,劈頭使出洪荒之力,其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擊敗。

因此,有經驗的拳師說:“后退一步是為了更有力地出拳!”

其實布袋和尚的《插秧歌》是很寓有生活哲理。人為什么一定要向前看?其實有時候后退才是真正的智者,因為后退正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就好比跳高跳遠,立定那兒跳沒有助力,必定跳不高蹦不遠,如果后退幾步再向前跳,一定比直接跳得高跳得遠。

“后退原來是向前”,非常形象化地用插秧來喻含人生進與退、取與舍的真諦,當你低頭彎腰在水里插秧時,你的眼里則是另一片天地,當你在后退的時候,你腳下的秧苗卻是在不斷地向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退后即為向前。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一直向前的,人生不可能總是在順境中前進,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思量,往往就能達到海闊天空的境界。

因此人必需有勇于退后的氣魄,其實后退則是為了更好地前進。處世讓一分為高,待人寬一分為好。


負責送糞的姑娘們,高卷褲管,一手吃力地提著裝滿土糞的竹制畚斗形“糞籮”(四、五斤重),一手托在籮底,小心翼翼地走過窄小、長滿刺尖的青草覆蓋的田埂,下到地里踩著泥水,把土糞倒在師傅的“秧船”里,還要隨時觀察,及時地給師傅送去一扎扎秧苗。

要是你的節奏慢了,后勤工作沒跟上,師傅只得站著干等,所以送糞遞秧這項工作并不輕松,不得有半點懈怠。有時這邊師傅剛叫“沒糞了!”那邊師傅又來一嗓子“秧苗,秧苗!”你就得小跑著趕過去,一個半天下來,也會累得夠嗆。

春天娃娃臉,說變就變,要是中途遇上下小雨,那就得戴上斗笠穿上蓑衣繼續干活;要是下起瓢潑大雨,那就只好停下工來啰。

忙忙碌碌好幾天,總算插完厝邊屋后平原田的秧。一眼望去,茫茫陂水白,井井稻秧綠油油,纖纖秧苗迎風搖曳。

在糧食緊俏年代,土地是非常的金貴,山上地頭邊角,一丁點也不舍得放棄。雖說只有“巴掌大”,可種一點收一點是一點。稍稍歇息幾天,大伙兒就要去山上的梯田插秧。

插秧需要土糞。挑糞上山是一件被稱為人世間三大難“沒米下鍋、女人生小孩、挑擔上山”中的一個難,很累。路上走走歇歇會耽擱不少時間,老鄉們往往要馬不停蹄地干到傍晚才能把一大片梯田的秧插完。

四月天,春寒料峭,山上氣溫偏低,田邊又常有“清泉石上流”,因此赤腳踩進水里會有冰涼刺骨的感覺。田埂很小很高,姑娘們要是一不留神一腳踩空,就會連人帶糞籮噼里啪啦地滾到下一層梯田里;

時值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季節,經過一冬蟄伏冬眠的老蛇開始蘇醒過來,它們動作緩慢地從洞里鉆出來,爬過田埂,埂上草色青青,要是一眼沒看清,一腳踏在那軟綿綿的妖物身上,也會嚇得你人仰馬翻。在草叢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那一條條白色透明帶有鱗紋狀的蛇蛻。

中午時分,兩位婦女顫悠悠地挑著香噴噴的飯菜來了。那時雖然口糧不夠,可每逢農忙時節 ,一年幾次上山干活,午飯一餐生產隊還是會管飽的。每次送飯上山,都是我母親和一位人叫“阿嫂”的年輕小媳婦來負責。

大家都喜歡吃我母親燒的飯菜,說是飯特別香,菜格外鮮。母親 用“飯桶”蒸的番薯飯軟中帶膩,不干不爛,恰到好處。

別看煮飯很容易,可煮十幾二十個人的飯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特別蒸飯是有一定的技巧。母親說首先要把大米淘洗干凈,因為人多米多米粉也多,不洗干凈米飯就容易糊,擱在“飯桶”里不易透氣飯就蒸不熟。

米放進鍋里后用一把長柄銅鏟不停地來回攪拌,靠在鍋邊挺著鍋蓋,不讓米湯漫出來。煮幾“滾”(沸)后米粒顯出彭漲狀態時,就要抓幾把“番薯米”(番薯切絲曬干,那時糧食不夠都要用番薯來填飽)進去,再兩“滾”就趕緊熄火,同時往鍋里摻水降低溫度,否則飯粒太爛太黏成了稀飯就不好蒸了;

緊接著要迅速地用笊籬把米飯撈起來,再往上面淋一瓢水,以利于瀝干米湯飯粒松散,然后把這半生不熟的花里呼哨的“番薯飯”倒進“飯桶”里。這種飯桶底部有一塊木板,板上有一道道細細的縫隙以通氣用。把鍋里的飯都撈干凈了才把米湯倒去喂豬。鍋刷干凈后裝上兩瓢清水抱進飯桶;

最后用筷子在米飯上戳幾個洞洞以便蒸氣流通。接著要用旺火,不一會兒,番薯飯的陣陣芳香伴著裊裊上升的蒸汽彌漫著整個廚房。

一個小時左右飯就熟了。用木柴燒火、用這種方式蒸的米飯格外香格外好吃。? 在蒸飯的這段時間里,兩位婦女就得手忙腳亂地洗菜切菜準備其它菜肴,拾掇碗筷扁擔麻袋籮筐。

飯熟后就忙著煎魚,切一塊生姜往燒熱的鍋底上擦擦,母親說這樣不會粘鍋。由于那時食用油供應不足,就用一塊肥皂大小的肥肉在鍋里摩一摩,熱鍋遇冷油,肥肉便發出嗞嗞的響聲。

煎好滿滿的一盤微微臘黃指頭大小的咸魚蚵后,不用刷鍋,直接“喳”一聲倒進青菜翻炒,這時千萬不要捂蓋子,不然青菜會變黃。由于鍋里保留著魚腥咸味道,又熱得冒煙,所以炒出的菜又綠又脆,特別好吃。

還有一大盆熱氣騰騰酸甜可口的糟菜芋頭筍尖湯(家鄉特產),幾碟蘿卜干、炒花生、自制豆瓣醬,OK!如果再割上幾斤肉,來兩道春筍炒肉絲和紅燒肉,那真是一頓絕美的午餐。

“飯來了!”大家伙轟一下放下手中活聚攏過來,七手八腳地忙乎起來。選一處平坦而陰涼的地塊,砍幾片寬大的芭蕉葉鋪在中央,把裝有魚呀菜呀湯的鍋碗瓢盆擺上去,早已饑腸轆轆的人們毫不客氣地端起飯碗大口大口地就吃,或站或坐或蹲,圍成一圈,有說有笑。甜絲絲的番薯飯就著咸魚青菜熱湯,吃得津津有味;

頭頂藍天白云,山頭樹木蔥綠,漫山遍野山花綻放,萬紫千紅;花叢中蜂飛蝶舞;山幽處不時傳來一陣陣“咕咕_咕咕”布谷鳥的催耕聲,以及吃貨們碗筷碰撞時發出的欽呤喀啷聲,喝湯時的吸溜聲和咀嚼飯菜時的嘖嘖聲,給春意盎然的山野更增添了一派新的生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老農們坐在草地上打著飽嗝,吧嗒吧嗒地抽著水煙,青年哥兩手枕在腦后瞇著眼睛躺倒在草坪上閉目養神,姑娘們追逐嬉戲,采花摘草編草帽……

過午時分,暖暖的太陽懶洋洋地照著大地。人們站起身來伸伸懶腰拍拍屁股,繼續掃尾工作。

黃昏,“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

“哞……哞……”“咩……咩……”聲聲此起彼伏,背搭斗笠信口吹著短笛的牧童趕著昂首長嘶的牛羊走下山坡;

人們扛著鋤頭挑著畚箕沐著落霞迎著晚風走回家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3.1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002評論 6 54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0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136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14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52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18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12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97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5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92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10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35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21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2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29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35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80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周一去了一趟崇明的躍進農場,看到一片片綠油油的...
    艾冰臺閱讀 857評論 1 8
  • 老部蕩第十四章一一一手把青秧插滿田 插秧 流汗田中土,偷瞄柳下涼。 俯頭哼舊曲,彎體栽新秧。 轉擲無停手,騰挪勿錯...
    徐云喜閱讀 507評論 7 6
  • 看了微博上的熱搜榜#我還是很喜歡你# 好多朋友都有自己的觀點。 有說,我還喜歡你,像深夜輾轉,卻不經意,好像...
    慕雪偲閱讀 275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