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的瑜伽:一位瑜伽老菜鳥的歲末感悟
前幾天,單位辦公室開始給各個科室分發2019年的新臺歷,看著自己辦公桌上翻得只剩薄薄幾頁的舊臺歷紙,有那么一刻竟然心神恍惚的發起愣來。
2018就這么轉瞬間到了盡頭?我還沒來得及仔細咂摸咂摸這一年里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就結束了?日子怎么可以過得這么快?
安靜的坐在椅子里發了好一會兒呆,想了想:哎!也罷,將近50年的晨光都在碌碌中過去了,再發呆日子也還得過。不過還是非常感慨這一年里自己喜歡的“讀書旅行瑜伽”,每樣都只做了那么一點點,而以年為刻度的365天竟如此輕易的就翻過去了。
照例,還是在歲末,我從一個瑜伽老菜鳥的經歷中總結總結這些年自己從瑜伽中獲得的感悟吧。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無知者無畏”。初識瑜伽時我把教練當模版,照貓畫虎,不管像不像反正是做比成樣,不知不覺就假戲真做起來,感覺自己還有些可以,心里偶爾還會莫名的涌起陣陣小激動小驕傲,甚至有時是自以為是的自豪。
現在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早年走過的瑜伽路和自己早年練過的瑜伽體式,充其量說不過是一種花拳秀腿般的“操”而已,是沒有意識更沒有靈魂的“瑜伽操”。
經過自我否定后的接下來幾年里,接觸了幾個不同的瑜伽教練,也讀了幾本有關瑜伽方面的書,越練習越發現,自己根基沒有,力量沒有,正位沒有,專注沒有,呼吸雖一直有卻是無序與不順暢的。那些照貓畫虎得來的體式完全不是瑜伽,反而變成了自己的障礙,因為要突破自己多年練習中養成的壞習慣壞毛病非常困難,經常會在練習中不知不覺就掉到慣性里。
慢慢看清自己的練習真相,這個過程是謙卑中帶著不自信的,好在自己慢慢調整了心態,開始從最初接觸瑜伽時只關注外在體式,到后來慢慢有覺知的向內關注到自己的意識。自己在接下來持續多年的瑜伽練習過程中,還有多次從關注“內”又跑到“外”再回歸到“內”的感受,期間也有擰巴、糾結、迷茫甚至失去方向的時候,好在這時的自己已經可以安靜的坐在瑜伽墊子上,從最基礎的坐姿調息開始,慢慢將自己重新拉回到瑜伽狀態,又慢慢的在平和穩定的呼吸間穩定住自己的情緒和內心。
即使是現在,自己的練習感受也是從最基礎最簡單的坐姿、山式站立、前屈、平板、四柱、下犬、上犬等等基本體式中慢慢找正位的感覺,慢慢培養力量,慢慢找到信心,慢慢找到瑜伽帶給自己的穩定和專注,也慢慢找到瑜伽帶我進入的覺知狀態。
然而現在,自己還會因為不夠專注或者特別想做好某一個體式而使內心變得不穩定,這是一種企圖心,投射到體式上就是從倒立中栽倒,在平衡體式中晃晃悠悠,重心不穩,有時甚至是在最簡單的體式中都找不到感覺。不過,隨著練習時間的積累,隨著練習中心態的調整變化,這樣的狀態越來越少了。
小時候母親常常對我說:姑娘,笨鳥要先飛。想必母親是最了解她自己女兒的:不夠聰慧,悟性也差。所以在瑜伽時我能夠接受也甘愿付出比別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即使是這樣自己也常常會遇到完不成的瑜伽體式,或者完成的質量不高,尤其是一些有難度和挑戰性的高峰體式。比如阿斯湯伽中的馬里奇B和D,胎兒式,公雞式,橋式,車輪式,等等。這時的自己會在心里坦然接受:在這些體式面前,自己就是一個Loser。接受自己身體和能力的局限性后,內心會變得很輕松,不過依然不會放棄,還會努力完成屬于自己的體式,做到自己心里能達到的最好。
身邊有好多接觸瑜伽只有短短幾年的練習者,她們進步特別快,不但Hold住體式而且非常漂亮,自己會一邊欣賞一邊內觀,尋找自己身上的差距和原因,慢慢修正。
還好的是,自己每一次出離都是瑜伽將我帶回到正途,這個過程中要非常感謝自己跟隨學習的每一位瑜伽教練。常常是在自己的意識與體式方面出現偏離時,自己還沒有察覺到,而教練往往是比我自己更先觀察到的那一個,這也證實了所謂的“旁觀者清”這個道理。然后教練會用自己的處理方式讓我慢慢回歸到自己的內心,這個過程中常常會伴隨著對自己的不斷否定,因為修正錯誤比直接走入正途要困難得多。
多年的瑜伽練習,數次的逃離,逃離過后再回歸,就像俗語講“進三步退兩步”那樣,好在方向還是朝著前進的方向。每一次出離后的回歸都有新收獲新感悟,自己也在“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的反復拉扯中逐漸深入,深入的不僅是體式更是思維和意識。
在這篇不算文章的文章沒有完成之前,我有幸參與了東塔老師在我們這個偏僻小城舉辦的阿斯湯伽工作坊,我私下把這個工作坊稱作“瑜伽扶貧”,因為自己瑜伽方面的知識和眼界都非常有局限性,而且在多年的練習中還積累下滿滿一籮筐的困惑。時下流行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瑜伽見識方面的“貧窮”更限制了自己對瑜伽的想象。
東塔老師除了在體式上給了我們悉心指導外,在思想和意識上給大家帶來的啟發更是非常重要。
關于體式,老師說不要有那么多的想法和期待,也不要管體式什么時候能達到什么樣的狀態,只要堅持練習就好,屬于你的終究會來。
關于人生,老師說方寸之間的一塊瑜伽墊就是我們的人生,當我們站在墊子上練習完瑜伽,用攤尸式躺在上面放松時,整個人的身體是極度松弛大腦也是放空的,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不需要,只需要用安靜的呼吸陪伴。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當我們能真正放下所有的執著和貪念時,才是真正來到了瑜伽中所說的三摩地。
不過,“執著”和“堅持”之間是“度”和“分寸”的把握,是要用心去體會和感受的,更需要智慧來開解。
參加東塔老師的工作坊不但是自己這一年里最大的瑜伽收獲,也是自己多年練習中獲得最大成長的一次。經歷過多年的瑜伽練習,瑜伽最終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和我日常必需的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又密不可分。
2018年歲末,感謝瑜伽路上給我指引方向的每一位教練,感謝每天一起練習的瑜伽伙伴,也感謝自己,一直將瑜伽堅持到現在。
瑜伽之路漫漫又悠長,別忘了堅持、付出還有勇敢。只要你肯邁出腳步,前方就一定有路可走。
瑜伽,我永遠在路上,
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