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 效率、交換與比較優勢
緣起: 傳統里,很多人都鄙視商業行為,認為“貿易”根本不是生產性行為,無法產出實質性的物品。商人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以物易物即可獲得酬勞。
但是:貿易卻應該是能“產出”的。交換能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
2.1,好東西和壞東西
免費品和稀缺品:
- 免費品:只有當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能獲得時,才是免費品;
- 稀缺品:必須以別的東西為代價才能獲得。稀缺品是相對而言的,對潛水員而言,空氣是稀缺的,對我們而言,空氣則是免費的;
由此可以看到,“好東西”和“壞東西”的概念也是相對而言的。
2.2,物質財富之迷
財富是人們認為有價值的任何東西,而價值則是選擇者眼中的價值。甚至是佛陀,“一無所有”、“無所欲求”便是他的財富。所以,財富也不一定必須是物質的。
2.3,貿易創造財富
自由交換
任何自由交換從來就不會是等值的,因為涉及到被交換物在交換者心中的價值。交易雙方付出自己認為低價值的東西,換來對方手里的高價值的東西,由此達到雙方財富的增加。所以:
交換(或者說貿易)是生產性的,因為在交換之后雙方的財富都增加了。
而從生產方式上看,交換是另一種特別的生產方式:雙方把自己的低價值物品作為“投入”,換來自認為高價值的物品作為“產出”。
同時,在“交換”過程中,也是伴隨著損失的。因為任何一種選擇或行為,都必然伴隨著代價,即一個被舍棄的機會。我們稱之為“機會成本”。
2.4,值不值?效率與價值
并不是便宜就好,我們需要考慮這個便宜值不值,人們總是傾向于權衡所有預期的額外收益與預期的額外成本。
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需要考慮經濟效率,即從決策者的角度比較額外收益和額外成本。“值不值”這類問題,問的就是有沒有“經濟效率”。只有當額外收益大于額外成本的時候,這件事情我們才認為是具有經濟效率的。
效率問題的看法,取決于我們的價值觀。而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協調社會上的許多效率問題的爭論,必須有一個至少能再一定程度上統一的價值觀。譬如產權。
所以,問題不在于“哪一個效率更高”,而在于“誰有權做出特定的決策”。
任何決策,只要決策者對被決策物有無可爭議的支配權,她就是在有效率的使用資源。
而當產權明確后,稀缺資源自然會通過其市場價格反映出他的稀缺程度。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下,沒必要指責價格是錯的,如果指責價格是錯的,那無疑是在否定整個市場過程。
2.5 學會權衡:比較生產的機會成本
個體之所以愿意“交換”,是因為他們覺得“值得”。
那么,關于“值不值得”,就可以用經濟效率來衡量。而在衡量過程中,必須加入代價和收獲這兩個因素。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維基百科
也就是說,當你做某個決策時,你肯定會犧牲部分其他利益,那么相對于犧牲掉的利益,你的決策收益如果夠大,則可以認為是劃算。
考慮了機會成本,還要考慮比較優勢。
即:
某甲和某乙,同時有兩至三項對比類目。
雖然在A類上,某甲的機會成本相對某乙較低(可能是因為做另一件事的成本相對較低一些之類的);但在B類目上,某甲的機會成本卻大于某乙。那么,在B類項目上,某乙則擁有比較優勢。由此可見,“比較優勢”是相對而言的。
2.6 從專業化和交換中獲益
2.7 為什么要專業化?
人們追求專業化是為了增加財富。…使得生產者能通過貿易獲得那些若他們自己生成要花費更多成本的產品…市場經濟規則允許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交換他們的私有產權,…經濟學家稱之為“比較優勢法則”。
2.8 從人際貿易到國際貿易,再到人際貿易
貿易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貿易”,沒有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貿易。之所以說“國際貿易”,也只是一個統稱罷了。
2.9,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英語:Transaction Cost,又稱為交易費用)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后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在1937年科斯(R.H.Coase)提出的論文-〈The Nature of the Firm〉(公司的本質),被視為是交易成本理論的奠基者。 —— 維基百科
別的不說,光是兩個在不同地區 / 國家的人,想發現對方的交易機會,便是高成本的。地域阻隔提高了“交易成本”。但互聯網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交易成本也可以理解為相關各方之間安排(貿易的)合同或契約的成本。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動機:中間人
由于交易信息上的阻隔(如前述的地域阻隔),產生了中間人。而中間人正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或者說是客戶的無知)來賺錢。
2.11,中間人創造信息
通過給可用資源貼價格標簽,供求關系(或者說市場競價過程)無意中為決策者創造了價值指數…其優點在于,參與者可以從中獲得高質量、低價格的信息。而中間人是這一過程中重要的角色。
2.12,市場作為發現過程
計劃經濟很難持續下去,關鍵在于很難將每個人的特長發揮出來,從而形成每個人自己的比較優勢。
而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理論上)自己最喜歡做、最擅長做的事情,從而構成了不同的比較優勢,從而構成了專業化,從產生了貿易。
所以,
比較優勢以及因之產生的效率,不是在黑板上發現的,而是通過產權在現實市場中的交換發現的。
什么東西讓人富裕起來?
自古以來,貧窮便是世界上的普遍現象。
在一個政治開明的時代,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國富論》第一章,亞當斯密
即便是馬克思,雖然他看到了以資本私有和為盈利而生產的社會里的深刻缺陷,并認為這最終會毀掉這個社會,但也并不懷疑這個社會生產財富的能力。